王悅之(王悅之延安大學)

王悅之,生于臺灣臺中頂橋子頭。原名劉錦堂。1915年赴日本留學,初入川端畫學校,繼入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1921年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入北京大學文學院學習,任國立北京美術學校西畫教授。

名人簡介

藝術家王悅之簡介王悅之畫作

王悅之,生于臺灣臺中頂橋子頭。原名劉錦堂。1915年赴日本留學,初入川端畫學校,繼入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1921年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入北京大學文學院學習,任國立北京美術學校西畫教授。1922年與李毅士、吳新吾、王子云等組織北京第一個研究西畫的團體,“阿博洛學會”,并創辦“阿博洛美術研究所”,招收學生,教授西畫。1924年任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籌辦私立北京美術學院,受聘擔任北京大學造型美術研究會導師。1926年任北京政府僑務顧問,并任臺灣研究會會長。1928年任國立西湖藝術院西畫系主任、教授。受當時教育部聘請,任全國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審查委員,并任西湖博覽會籌備委員。1929年由杭州返北平,在北平青年會舉辦個人畫展。1930年任私立京華美展校長。續辦私立北平美術學院,任院長。兼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后改國立北平藝專)教授。1934年私立北平美術專科學校改校名為私立北京藝術科職業學校,仍任校長。1937年3月15日在北平病逝,終年43歲。曾參加20年代全國美展、30年代法國巴黎國際博覽會。出版畫冊有:《王悅之畫集》。
王悅之是20世紀早期油畫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關注平民百姓和普通生活。《棄民圖》、《亡命日記圖》等,以真實的視角刻畫處于社會下層的人物,表達了畫家的人文情懷。他的油畫尤其是人物作品常采用中國式的立軸構圖,以油畫材料在絹本上創作,線描與工筆重彩結合油畫,體現出中國藝術傳統的神韻與氣質。有評論家稱他是“西畫民族化探索的第一人”。王悅之在反映現實生活和融合中西繪畫等方面的成就,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居于先驅者的地位。
王悅之青年時期赴日本求學,1920年回國,1922年夏天,王悅之與北京美術學校的幾位教授和校外的西畫家李毅士、吳新吾等組織了北京第一個研究西畫的團體阿波羅學會。這個階段是王悅之回國后的第一創作時期,出品相當豐富,不下三十余幅。其中代表作有油畫《鏡臺》、《搖椅》、《女像》、《自畫像》等。
1928年,王悅之出任西湖藝術院西畫系主任,并受大學院(即南京政府教育部)聘請擔任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審查委員,還受聘擔任西湖博覽會籌備委員。在西湖藝術院中西畫教授竟相創作的氣氛影響下,王悅之興致勃勃地拿起畫筆,按照自己思索多時的路子,而對秀麗動人的湖光山色,逐日進行水彩風景畫寫生,并以自己的情懷和詩作為題材,以西湖風光為背景,進行油畫創作。在杭州這一年,是王悅之的第二創作時期,共出品油畫、水彩畫六十余幅。代表作有:油畫《芭蕉圖》、《七夕圖》、《灌溉情苗圖》、《蕩槳》、《燕子雙飛圖》等,水彩畫《保叔塔》、《白堤》、《蘇堤》、《自畫像》等。這一時期的作品出現了兩個顯著變化。一是畫風的變化。他的水彩畫繼續以前的畫法,而線條更加別致,色彩更加單純,構圖簡潔洗練,透明感很強,具有南畫的風味。他的油畫則多半改為高一米七八寬幾十厘米的豎幅,采用中國畫的線描法,大量使用黑油彩,顯得輪廓很重又不失立體感。二是題材方面的變化。第一期作品雖然很有生活氣息,但缺乏情節。第二期作品則富有情節。
王悅之一面致力于美術教育事業,一面堅持創作。在1930年底至1931年初,創作了大幅油畫《亡命日記圖》。這幅作品無論內容還是手法,都表明畫家的創作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在表現手法上,用畫家自己的話說,這是一幅“極端寫實主義之作”。完成這幅力作之后,王悅之開始一個新的試驗—用絹作畫。
1934年夏天,他以臺灣籍民的身份,創作了大幅絹本油畫《臺灣遺民圖》,此作是王悅之以臺灣為題材直接反映現實的作品。這幅作品的技法,又有新穎別致之處。畫家將油畫、圖案畫、中國畫的技法和諧地結合起來,畫的既是油畫,又有中國畫的古風,也有東洋畫的韻味。他利用衣服圖案紋理的走向變化,來表現人物身軀的立體感;利用衣服的不同色調和圖案,來表現人物的層次,形成整個畫面的立體感。而這一切,都是用中國狼毫筆蘸稀油彩在絹本上細密地完成的。此作的成功,使王悅之在油畫民族化的實驗上又前進了一步。
從1930年到1934年,是王悅之的第三創作時期,代表作有油畫《北海公園一隅》、《科學與卵生》、《亡命日記圖》、《臺灣遺民圖》、《棄民圖》、《香山》、《北海塔》等,水彩畫《王悅之自畫像》、《并蒂牡丹》等。這一期的畫風較杭州時期又有變化,人物由變形夸張轉向寫實,在西畫民族化的道路上達到了新的高度。
王悅之探索油畫民族化的情結與他年少時所受到的傳統文化教養有深深的聯系,正是他對傳統藝術的熱愛和了解,并以赤誠的民族情感,使他采取了立足于傳統繪畫美學,融合西方藝術之長,在中國近代探索油畫“民族化”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