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自發地轉型創意產業園

  798不僅是一個藝術區,而且還有著歷史和建筑本身的價值。后天的個性來自入住其中的當代藝術家,是人的創造力。這二者的結合,無疑讓798成為當代具有特別意義的文化遺產。
文 □ 記者 張婷
  4月29日,100只鼓的擊打聲將在北京798藝術區的大窯爐車間相互回應,拉開第三屆大山子國際藝術節的序幕。這場由中國、美國、巴西、韓國和日本的藝術家共同演奏的打擊音樂會名為“城市聲音”,由中國藝術家劉索拉和美國藝術家吉米·拜拉策劃。此外,視覺藝術、電影影像、建筑設計、行為藝術、舞蹈等領域多個國家的數百名藝術家都將在藝術節期間向公眾展示自己的作品。
大山子藝術區位于北京城東北,因所在地工廠的名字,也被人們親切地稱為“798”。自2004年開始,每年春天為期3周的大山子藝術節,作為中國大陸藝術家自發性的民間藝術節,引起國內國際社會的關注,荷蘭、意大利等國的藝術機構都給予支持,藝術節期間的觀眾達到10萬人次左右。
與前兩屆相比,今年藝術節的視野更廣闊,“北京/背景”的主題立足于北京這座城市的特點及相關藝術問題,而現在藝術家最關注的話題是,798藝術區已經被納入北京的創意產業園區中,在這一背景下,政府未來的政策將如何帶動藝術區的發展。
大背景下的轉機
  今年北京市“兩會”上,創意產業成了出現頻率極高的熱門詞語。北京市政府將投資5個億用于建設6個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即798藝術區、石景山數字娛樂示范基地、中關村創意產業先導基地、德勝園工業設計創意產業基地、亦莊的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和東城區文化產業園。
至此,入住“798”的藝術家們總算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困擾他們的最大問題塵埃落定,“798”不會被拆了,他們可以繼續在自己的“家”里創作、經營藝術。而此前,這個純粹自發形成的藝術區,從走入公眾視野開始,就一直在“拆與不拆”的拉鋸式斗爭中生存。

  何謂創意產業園區?“創意產業+園區絕對是個中國特色”。北京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系的王緝慈教授是國內較早研究這方面的學者,她解釋說,國外只有“創意產業”這個詞,或者翻譯為創造性產業,推崇創新和個人創造力,強調將文化藝術與高科技高智商結合起來,推動經濟的發展。主要產生于廣告、建筑設計、藝術品和古董及文物交易、數碼娛樂、電影與錄像、音樂、表演藝術、出版、軟件及計算機服務和電視廣播等行業。
  在全球化的消費社會的大背景中,創意產業已不再僅僅是一個理念,而是有著巨大經濟效益的實踐產業。被譽為“創意產業之父”的英國人約翰·霍金斯在其著作《創意經濟》中給出一組數字:全世界創意經濟每天創造220億美元,并以5%的速度遞增,其中,美國達14%,英國為12%。澳大利亞、韓國、丹麥、荷蘭、新加坡等國都是創意產業的典范國家。
  忽如一夜春風來,近年中國的創意文化產業也迅速發展,以香港、臺灣地區起步較早。據了解,在大陸,上海算是目前做得比較好的城市。2003年,100余處老上海工業建筑的老廠房、老倉庫進行改建后,形成了一批獨具特色的都市工業樓宇,王緝慈教授前往上海調研的時候,對莫干山路50號很感興趣,但是她發現,那時相關部門還不了解“創意產業”這個詞。不到1年,這個詞語一下“火”了,2004年12月,第一屆上海創意產業論壇召開,上海已成立18家園區。上海市的發展規劃是要成為倫敦、紐約、東京那樣的“國際創意產業中心”,到2007年底,形成70至80個創意產業園區,吸引3000至5000家各種創意類企業在園區內集聚。
  深圳作為中國大陸開放較早的城市,也提出了“設計之都”的城市建設憧憬。今年年初,北京市發改委連同文化、財政等部門曾前往深圳考察創意產業的發展情況,認為深圳的政策對北京有借鑒意義。
  2004年7月以來,北京市市委書記劉淇、市長王岐山等先后對“798”進行過明察暗訪,最后形成了 “看一看,管一管,論一論”的謹慎積極態度。“今年北京市兩會明確提出將‘798’發展成文化創意產業中心,是政府認為現在到了它可以健康發展的時機”,一直關注798藝術區的朝陽區文化委主任李龍吟如是說。

  “北京品牌”的身世
  近期美國《新聞周刊》的一篇文章曾報道,10年前中國先鋒藝術家的作品沒人要,而現在他們的作品卻火爆國外市場。
  今年3月31日,從紐約傳回消息,在那里由蘇富比拍賣行首次舉辦的中國當代藝術拍賣會,總成交額超過了1300萬美元,比預估的600萬至800萬美元高出近1倍。其中張曉剛1998年創作的大幅油畫《大家庭系列:同志120號》賣出了將近100萬美元,成為當場最高價。這次拍賣大約1/3的買家來自亞洲,特別是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紐約藝術經紀界普遍認為,這是亞洲經濟增長刺激藝術市場的結果,他們繼續看好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前景。
  有評論家認為,中國大陸和海外的新富豪們厭倦了股票和房地產,開始尋求中國先鋒藝術投資。那么,北京798藝術區無疑又成為世界的焦點。目前這里是北京藝術界最火的投資地點,僅今年3月就有北京公社、家畫廊、山藝術中心將在這里開設畫廊,其中兩家都由臺灣藝術經紀人開設。
現在的798藝術區內,個人工作室、藝術公司、畫廊、酒吧、健身中心等機構一共200多家,用“時態空間”老板徐勇的話說,“除了那些還在生產的車間,每一寸能租的地方都租了出去”。
藝術家黃銳說,自己去年到歐洲考察,“發現798藝術區在國外的名聲比在國內還大,我去荷蘭等歐洲國家,藝術圈的人都知道這兒”,“現在有的游客來北京旅游,以前只看長城、故宮,現在還要參觀798藝術區”。
  然而,在上世紀50年代之前,這里是一片100多萬平方米的洼地,共和國的第一個5年計劃決定選址在此,由國家直接撥款1.5億元,籌建電子工業基地,當時屬于國家級戰略工程。1954年開始動工,建立華北無線電器材聯合廠,代號718,屬軍工部門。718聯合廠下有798、706、707、797、751等多個工廠和11個研究所,1957年投入生產。798所在地位于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2~4號院。798只是對這個區域的一個簡稱,一個約定俗成的簡稱。
  90年代以后,聚集在酒仙橋地區的各電子工廠均大面積轉產或停產,閑置了大批廠房。經過企業整頓和調整,把其中9個億不良資產分解出來成立了一個九億集團,另外有發展前景的797、798、706等七個工廠集中成立了七星集團,并在此基礎上開發建設與中關村東西并重的電子產業區,占地將達到10平方公里范圍。
  1995年,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以每天每平方米3角錢的低廉租金在北京酒仙橋4號租用了一個3000多平方米的倉庫作為雕塑車間,接受政府委托制作盧溝橋抗日戰爭紀念群雕。雕塑工程完工后,翻模工羅海軍續租了這個空間,把它做成一個向藝術家開放的雕塑工廠。
  此后,美國人羅伯特的藝術書店、黃銳的個人工作室、日本“東京藝術工程”畫廊陸續開張,798藝術區初現雛形。2002年9月,一直在尋找創作空間的徐勇一舉租下了1700多平方米的廠房,用5個月收拾成“時態空間”,是這里最大的展覽空間。2003年美國《新聞周刊》“首都風格”評選中,北京成為前12個城市之一,中選理由中首先一條就是以798的空間重塑說明北京的新風格,所配圖片就是徐勇的這個空間。
  對于798廠而言,出租廠房計劃只是臨時之舉,不料想卻滋養出一個與規劃完全無關的藝術區。
  2003年4月,黃銳發起的“再造798”活動加深了這個改變的過程,明確提出了這一地區作為藝術區的未來使命,因此,黃銳和徐勇等藝術家與七星集團的矛盾由此變成了直接沖突。之后,隨著北京非典時期的到來,七星集團凍結了廠房租賃計劃。
在這場對峙中,七星集團不現身,不接受采訪,媒體上鮮有他們的聲音。無論藝術區內發展得如何紅火,知名度如何迅速升溫,“798”始終籠罩在“要被拆遷”的陰影中。
創意產業的困惑
  而今,峰回路轉,“798”得到政府明確的肯定和支持,新的困惑卻也隨之而來。
  “我們的心情是既希望政府管,又不希望政府管”。徐勇這種矛盾的心情代表了“798”內藝術家普遍抱有的心態,他們非常擔心政府管得過緊過細,讓藝術區失去活力。
  “根據‘798’作為創意產業基地的定位,3月28日,‘798藝術區建設管理小組’成員基本確定了,初步大約六七個人,組長由朝陽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擔任”,管理小組的辦公室主任陳勇利告訴記者。
  據陳主任介紹,目前還處于調研過程中,“798”的管理方案要在規劃好的前提下制定,也不排除采用招標管理方案的形式。區內的藝術家將報批成立藝術家協會,與管理小組成員進行溝通,建立廣泛交流。
  前兩次藝術節,798藝術區內的道路交通問題讓策劃者很傷腦筋。對此,陳主任表示,區內道路和區外道路的建設和修繕都在計劃的范圍之內,此外還包括綠化、公廁、停車位等公共設施的建設。但是因為停車系統短期內建不起來,所以今年即將舉行的藝術節仍無法解決出租車開進區內的問題。
  “評判一個創意產業區是否成熟,完善的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最重要的標準是看有沒有一個健全寬容的制度環境,能營造自由的創新氛圍”,王緝慈教授說。
“這個度需要政府仔細拿捏,避免兩個極端,既不是什么都不管,放任自流,也并非事無巨細全部過問。其中的分寸很微妙,拿捏起來也很困難。創意產業不是管出來的,抓緊了可能反而死掉”。
近年來,還有些創意產業,一旦被劃為園區,就搖身變成了房地產項目。在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過程中,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
回到“創意”本身,這是很個性化的東西。798藝術區得天獨厚的個性在于那些上世紀50年代初由東德設計師援建的廠房,這些質量高標、采光設計優良的建筑一度被認為是包豪斯建筑群。這說明,798不僅是一個藝術區,而且還有了歷史和建筑本身的價值。后天的個性來自入住其中的當代藝術家,是人的創造力。這二者的結合,無疑讓798成為當代具有特別意義的文化遺產。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創意產業也并非就是十全十美的新生事物,優秀的工業設計之外,也會有不健康的一面。雖然也許目前還沒有問題暴露出來,但作為管理者,應當具有darkside的意識。”王教授提醒說。
來源:鳳凰周刊2006年第11期 總第2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