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代雕塑的不同(中西古代雕塑產生差異的原因)

社會中的雕塑,是受社會自然形態的影響,受人們思想局限性的影響,從而造成了原始雕塑的一種對于神靈的敬畏以及對自然的崇拜而形成的一種古樸的藝術形態.
到了封建社會,中西方的雕塑形態才開始有了分化,但并不是說沒有任何聯系了,中西方雕塑的共同點就是都是以宗教/神靈為主題而進行的,西方雕塑中,神的形象與人是十分接近的,但又不同于人,他們睿智,高貴,氣質與人有所不同.早期的西方雕塑,其主旨雖然說是以人物為主,但其實還是以"神"的形象為主.中國封建社會早期還是有原始雕塑的影子,其形態大多以神,獸為主,沒有特別固定的形式.到了南北朝時期,印度佛教的傳入,讓中國的雕塑形態立刻發生了變化.原本的雕塑意識在統治階級的意識下變成了宗教化形態,這種形態其實也正反映除了統治階級的意志,這在中西方的雕塑中能夠很好的反映出來的.
所謂中西雕塑最大的區別,其實更反映在其對于雕塑的表現手法上,中國的雕塑手法注重"形神兼備",西方雕塑則更注重形態的完美與真實.所以我們看來,在西方雕塑中,對于人體的把握十分到位,達芬奇自己就解剖過10幾具人的尸體,因此,西方雕塑,是建立在對人體結構真實的把握基礎之上的,而中國雕塑,雖然也注重形的變化,但更注重于內涵,即"神":運用大量的線條表現豐富多彩的變化,因此,在中國雕塑中,你似乎找不到真實的體積,但是卻能看出雕塑作品所反映出來的主旨.
所謂中西雕塑差異最大,是西方文藝復興之后才產生的.這時候的西方藝術形態,受到文藝復興的影響,產生了多種形態并存的一個局面,既保存了以神為主題的雕塑,同時產生出來后現代一些以人的思想為主題的雕塑,例如一些抽象形態的雕塑作品,羅丹的作品在文藝復興中是具有十分的代表意義的,打破了長期以來以神為主題的雕塑的格局,同時加入了人文思想,讓雕塑作品更加鮮活.
而此時的中國雕塑,仍然是以佛教雕塑為住,不過形態仍然是在發生著巨大變化,以為在早期的佛教雕塑中,形象是以印度傳入時候的形象為主,而到了這時候,人物的形象基本已經中國化,與印度雕塑也已經相去甚遠了.
到了明清兩代,中國傳統雕塑的發展已經接近尾聲,這與社會歷史形態有著本質的聯系.中國雕塑的形,神,韻,涵仍然可以被西方雕塑所借鑒,而西方雕塑的寫實也可以被當代雕塑所吸收,所以,對于中西放雕塑的異同,無非是從社會歷史形態,統治者的意志,文化背景,地域特征,主題,以及宗教形式等等幾個方面進行比較,單獨找一個方面進行比較就比較復雜了,畢竟歷史太長,我覺得我所說的跟樓上所摘抄的結合起來,會相對來說全面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