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品種的雕刻方法——山水
山水是青田石雕出現最遲的一個品類,在五大類品種中最年輕。它最早只是作為花卉的靠背出現,如花山、葡萄山后面的“山”,從屬于花卉。繼而作為人物產品的襯景,地位稍稍重要,如“八仙山”、“三老相畫”、“漁樵耕讀”、“盜仙草”之類的人物作品,已不僅是將“山”作為靠背,而是為人物情節活動必不可少的環境宋雕刻了,因而雕刻也就細致得多,有山巖的特征,有樹木來點綴,這就是最初的山水雛形。大約到清代以后,才逐漸與人物分離,形成獨立的山水品類。
青田石雕的山水歷史雖然最短,但它的技藝進展卻是最快的,晚清時期山水還是很幼稚的,格局單調、平板,一般只是前面一排樹和幾座涼亭,樹后一片平平的山巖,沒有遠近景區之差,山宕不分,主次不明,帶有明顯的花山式雕刻痕跡,而且在樹木的雕刻中洞法和刺法也基本上是施用花卉洞刺法。進入民國以后,山水技藝有了迅速的進展,形成了自己應有的格局,相應地產生了雕刻山水的一整套技法,尤其是放洞和用刺更有與花卉不同的自身特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藝人們的視野進一步開闊,山水的雕刻技法又有一次飛躍,技藝更加純熟,作品更接近自然造化。青田石雕山水技藝的成熟只不過是數十年間的事。究其原因:一是青田石性質優佳,適宜于多種手法的雕刻,既可以實雕又可以鏤雕,既可以粗雕又可以細刻,山水是實、空、粗、細相結合的雕刻晶,所以青田石雕刻山水非常合適。其次是青田石雕從花卉產品中形成的洞刺鏤雕法容易移用于山水的雕刻中,甚至某些方面如圖刺條的使用還發揮得更充分一些。
青田石雕山水的造型特征是形薄,一切都是扁的,山扁、樹扁、屋扁,側面看是片狀,因而是單面觀,是立體的工筆山水畫。有橫式、立式(高峰式)、插屏式和園林式。還有山水花瓶,是扁圓形的瓶體前面雕飾不厚的一層山水風景,猶如瓷瓶之繪山水,只不過后者是畫上去平的,前者是雕出來的,有一定的厚度凸出。園林式以樹亭為主,沒有山峰,只是一些假山巖為襯托。
一、基本布局
位置經營
布局就是山體、樹木、屋宇的位置安排,古人論中國山水畫有“經營位置”之一法,含義相通。局有平遠、深遠、高遠之分,景有近景、中景、遠景之差。橫式的宜布平深遠之局,立式的是高遠布局。
山水的所謂“局”,即是“宕局”,俗稱“宕門”。位置經營首先是確定宕門,決定一件山水作品全局的大宕門。橫式山水的宕門都開在當中稍偏一邊(切忌在正當中),宕門的里邊是山坳,就是山澗匯流的溪源,門即是出水口,前面最近最低位置稱水門。
大的橫式山水左右尚有余地展開,可以在主峰側邊又開小宕,另辟蹊徑,出水口同大宕的水匯在一起,水中可雕些舟楫,以示前面是可通航的溪流。山宕兩邊雙峰對峙,一高一低,稍前稍后,一主一次,山坳崖腳穿插交錯,隱示溪澗曲折,意境才能深邃。后面山崖層層退后,漸次深遠。其他小山峰圍繞主山峰環列,主賓分明。若是布高遠、深遠之景,在山顛崖腰間以云帶纏繞相掩映,更會加強高深莫測之意境。
峰巒是有區別的,形勢峻拔者為峰,狀貌團轉者為巒。山水的主山峰都是高峰峻崖,山巒都安排在遠景和邊旁為陪襯。峰巒都要表現出氣脈貫通,宕局兩邊的峰巒趨勢應向中心回攏,成懷抱之狀,才能表現出局之緊湊,景之幽深。
山峰口訣:
主山高聳白云繞,群峰環抱眾山小。
半崖腰中有平臺,臺上涼亭能遠眺。
溪澗口訣:
高山流水疊三疊,山澗彎轉折三折;
小坑細流匯成溪,微波粼粼江邊水。
樹木布置
山水雕刻本身是一種高度概括的藝術品,其中的樹木只能攝取形態特征予以簡練地表現,不可能也不必要像雕刻花卉那樣枝葉都要交代得一清二楚,而只需著重雕琢其枝干并求得形似。一般格局是:最前面水口邊要一組大樹,是全局的主樹,隔溪相望的對面一組稍小的樹,水邊岸畔布列幾株橫斜的楊柳。后面和左右兩邊隨著山峰的退遠,樹木相應縮小,中間山坳內似是村莊所在,樹木要成叢茂密。凡有亭閣寺塔處都安排樹木相襯,遠景小樹都布置在山沿崖縫,這樣較為顯目,容易討巧。要遵循“做一撮,鬧一搭”的原則,有疏有密,切忌均勻。
樹木口訣:
當門主樹高又大,遠處小樹山沿排;
疏密有致忌均勻,三五成林相參差。
屋宇安排
水口大樹下必有亭閣或半在水上的榭,有三分之一的位置被大樹掩映,使人有林蔭蔽日、景色幽深入勝之感覺。這座亭閣是全局建筑物主主景,是要精心雕刻的。其他亭屋都經營在山坳或山脈環抱處,一些作為景區點綴的小涼亭(路亭)、寶塔則建在山坡、山頂或半山腰中,這符合現實生活的法則。
水口亭決:
宕口岸邊樹成林,林萌下面設榭亭;
檐角高翹窗欞細,游人憑欄賞風景。
山水的布局十分強調主次,必須有主峰、主樹、主亭,做到主次分明,虛實有差。景區層次是:前面水口的樹、亭是近景,最高的主峰是中景,后面的小山巒為遠景。立式高峰山水山宕較狹,主峰高矗,是為高遠之景。園林式沒有峰巒山宕,不講究遠近,但樹、亭亦分主次,強調節奏變化。
石雕山水包含的是“咫尺之間而瞻萬里之遙,方寸之中乃辨千尋之峻”的意境,其經營位置、構圖布局都要注意透視關系,這透視與中國山水畫的散點透視法差不多。
二、雕刻程序
總原則是按照鏤雕法的順序進行。
起 手
敲坯首先從開宕門起手,宕門開出才好立主峰,定基準,出水門,分遠近。基準就是主峰或近景的大樹,大樹定好,敲出樹下之亭閣,將山峰退后,給近景的樹亭以足夠的鏤空厚度。依次開出水門,定準水岸線,爾后層層深入,敲出中、遠景和左右側邊的峰巒和樹屋。
戳坯時,在鏟平底部以后,首先鏟好水平線,截準水門的闊狹深淺。接著戳正亭閣的基礎,擺正屋宇,才依次打樹木和山巖的坯。只有先校準水平線和地平線,山體、屋宇才擺得穩實和方正。
敲坯口訣:
敲開宕門第一關,主次山峰分兩邊;
溪流曲折三個彎,基準樹亭要高大。
戳坯口訣:
鏟平山底第一鑿,戳出水線第二鑿,
擺正房屋第三鑿,樹木山巖依次鑿。
成 坯
粗坯打出后,接下去是坯還階段直至完全成坯。按鏤雕順序,首先放洞鏤空,繼而再放洞拉刺。因山水產品是大自然的縮小,方寸之間要展現遼闊之范圍,它的每一局部都是高度的概括,從而都要相應地小、相應地細,故山水產品一向,歸屬于“細作”一類。無論是鏤空、放洞或是用刺,都具有本身特點。
1.鏤空:將樹木和山巖或樹木和屋宇等建筑物之間鉆通,除了為使牢固留有小部分連貼外,都要將樹后鏤空、分離清楚,山體與山體之間、巖崖之間有的狹窄處也要放洞鉆深,再經過鏤戳分割,達到景差幽深,分寸之內隔有溝壑之距,才能明確層次。山水中各部分景物之間的空間距離都比較小,故鏤空多用狹小之刀鑿,手法較嚴謹,必須掌握分寸,這也是山水鏤空法的一個特點。另外,山水的鏤空并不是一次就全部完成的,其中的亭閣屋宇等建筑物的鏤空和拉刺要留待修細階段才能進行。
2.造型洞:山水的造型洞主要在樹木,一件山水布列眾多的樹木,每株樹或每叢樹所占的比例都很小,大件的山水其最當門的大樹的高也不超過10厘米,其余多數的樹都高不盈寸,最小的遠山樹只1厘米許,故放洞大都用小鉆,遠比花卉細小得多,并且多施套洞法。為著顯示層疊的樹冠和派生較多的枝條,在稍大的斜洞洞道中要疊放數量不等的小洞,各洞之間都要有造型因素的關聯,為下一道拉刺出形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樹枝多用品字形的組洞,這就是山水造型洞法的特點。
3.刺法:山水用刺主要在樹的枝干上。樹干的彎曲僅成一定的弧度,枝干椏叉也是圓凹的,因此宜施圓刺法,用以銼深銼闊,造型洞經圓刺一拉銼,樹干枝椏的形就出來了。扁刺只在樹冠的邊緣和樹葉上用到,樹枝是絕不能用扁刺拉的。其他各種形狀的刺條,由于雕飾建筑物門窗檻欄等圖案的需要,幾乎都可用到。所以山水用刺的特點是圓刺為主,扁刺和其他刺條為輔。又因為鏤空間距不大,景物小,洞小,刺條也要短小細巧才相適應。
修 細
因山水的內容多,修細講求步驟,一般規律是第一步先刨凈樹后巖壁,刈清坳宕和山澗崖腳,使層次明朗清楚,也就是所謂“起地”。第二步修出巖石皴紋。第三步屋宇亭塔等建筑物的外廓,刨正方位,刻出檐脊瓦棱。第四步修光樹干樹枝。爾后再雕刻屋宇的門窗、柱廊欄桿等細部,最后刻樹葉完成。起地多用圓鑿圓刀,刻樹葉都用斜刀尖。
三、山 巖 法
山巖區別
山分巖山、土山、遠山、懸崖、水邊巖等,形態各自不同,刻法亦多有異。巖山嵯峨挺拔,多骨突瘦峭,用刀剛直遒勁。土山底闊頂圓,多團轉豐滿,只用圓刀刨雕。遠山扁薄,—般不刻或少刻皴紋,只示山體輪廓。懸崖上重下輕,或向一邊傾斜,形勢險峻,有凌空騰躍之狀。水邊巖多皴紋,紋理小塊細碎。凡此種種,不同的形狀采用靈活的雕刻方法,就能夠分清變化多端的山態和巖紋質感。
石雕的表現風格細膩,產品完成后一般不留工具雕刻的痕跡,但是山水的山巖卻強調“鑿勢”和“刀路”,尤其是巖峰和巖紋用刀多挺刮有矛鋒,要體現出金石味。因此山水完成后擦砂布磨光時,注意少擦或不擦巖紋,以保留刀跡。
巖紋皴法
刻劃巖石紋理與中國山水畫山巖皴法相通,只是簡略得多,沒有國畫那么復雜多樣。用刀不似用筆那么揮灑自如,主要的有斧劈、云頭、披麻、解索、折帶、芝麻、波折、燭淚、方解、顫刀、碎鑿以及假山式等幾種皴法。
各種皴法的用刀用鑿多有不同。“斧劈”用方刀,多堅挺棱角;“云頭”圓刀為主、方刀并用,刀勢旋轉; “披麻”用方刀刻,紋間用圓刀分股;“解索”用方刀間尖刀刻深;“折帶”用小狹鑿反鑿橫戳,似斷似續鑿路短;“芝麻”用粗鑿分股后,繼用小鋼錐密密釘點;“燭淚”多以圓刀邊角雕琢,刀跡圓潤,不露鋒角;“波折”用方刀直刨,刀路長而紋理淺;“方解”用方鑿或間方刀,刀路橫短直長,形勢方峻突兀; “顫刀”是將山形確立后,用圓雕刀以較大的角度直刨,使刀頭顫動、刀路打結,形成紋理;“碎鑿”用狹鑿反鑿稍帶橇的性質橫戳,鑿路短而瑣碎,鑿跡密麻重疊,有明顯的鑿角鋒痕。假山巖方、圓刀并用,間或鉆孔,形態環轉扭曲多變。
四、樹木法
樹木都要依靠山巖、屋宇,形扁而不平,樹冠略呈半圓,層疊起伏,分出枝股,才能形似美觀。無論是近景、遠景,除柳樹外,都不能雕單株的“孤樹”,至少要3株以上靠在一起成叢狀,大小、主次、高矮穿插,既不呆板又容易發揮技法,又相對牢固,是很討巧的方法。山坳的樹要叢簇重疊,顯得茂密,山沿的樹要成隊排列,稍有規律。無論是大樹小樹、近樹遠樹,或是厚度甚微,樹后都要鉆洞鏤空,除了樹冠邊緣少部分連帶后壁景物以外,都要鏤空戳凈,分清前后層次,才好放造型洞和拉刺。
樹木選較有特征又易表現的來雕刻,有松、柳、桉、桐、杉、竹和椰子、芭蕉等。
松,既可單獨作“松樹山”,在山水中松也是主要的雕刻對象。松的雕法有多種,除樹干樹枝或粗直或彎曲各有態勢外,就葉的雕法就有金錢松、折扇松和遠望松之分。
金錢松 以形象化的手法將松葉組成圓形瓣狀似金錢,重疊略向前下垂,瓣下鉆小洞拉銼成樹枝,再在錢形瓣上刻出放射狀線條以示根根松針。
折扇松 又稱“倒松”,松瓣的趨向與金錢松正相反,不是略向前下垂,而是向上倒插似展開的折扇。
遠望松 是遠景的樹,只雕出松樹的形象,刮出松葉瓣,不必刻松針。實際遠景樹小,也無法再刻松針。
凡松都得雕雙松為佳,一高一矮,一直一曲,一蒼一壯,才易得生動之形象,雋永之趣味。
柳,都布置在近景水浜或水口大樹下,多獨棵單株,老干歪斜露根,冠蓋不正,柳絲垂掛水面,要雕出蒼柔相濟的韻態。
柳樹口訣:
水邊岸上柳,干老樹根露;
彎斜倒向水,絲條順風舞。
杉,都作為遠山樹,在山坳或山沿成隊排列,上尖下闊,冠蓋寶塔狀,難以刻出細部,只求外貌形似。
竹,成片狀排列,竹梢順向一致。
芭蕉,都在近二景屋宇旁邊,三五株互相連帶一起,植株矮,葉長闊,頂葉成卷如畫軸。
椰子樹,是熱帶、亞熱帶樹種,只能創作特定題材內容的山水雕刻才符合情理。植株高直,樹葉盡羽狀,冠蓋成叢,風采特殊。
還有將樹葉刻成鱗片狀和尖角狀的,這不是某種具體樹的雕刻,而是象征一般的雜樹,是最普遍的石雕山水樹表現法。
五、屋宇法
屋宇是山水中的建筑物,包括亭、榭、樓閣、臺、寺廟、寶塔、牌坊和民居等。樣式有單檐、重檐、平頂、尖頂、歇山頂、獨座式、組合式等。四周多數采用簡單的平壁式,精細復雜的亭閣有欄檻式、柱廊式、四角八柱式和雙層隔扇式等,花樣款式盡技巧所施。大件的山水山宕圜轉,景區深邃,蘿雕些寺宇村莊梵塔,山澗溪口可設水橋或石橋溝通。因山水所表現的大多是奇峰勝景、亙古天成的自然風光,故建筑物很少雕現代式的“洋房”,而多系“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引人入勝。至于有些現代題材的創作,如水電站、高樓等反映國家建設的新建筑,那是另一種意義了。
透 視
屋宇雕法采取圖畫的處理方法,要雕成扁斜方形,看到正側兩方面,絕不能雕成像真實一樣的正方角形,四角的房子只需雕出三角。所謂斜即是正,這才符合透視原理。若是群屋,由于透視的關系,后面的房子要依次高于前面的房子,排列也不要成一直線,而是參差錯開。
掩 映
凡亭榭樓閣都要同樹木相依,不能孤零零地光擺一座亭子。行家云“山之骨在石,山之態在水,山之媚在樹”。任何奇峰勝景如沒有叢林嘉木裝點掩映,都是令人乏味的。特別是處在重要景區的亭閣,至少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位置掩映在林木之中,這樣的安排,在藝術上既有“不和盤托出,—覽無余”的含蓄手法,在技術處理上又互相依托,是鏤雕取巧的一招。表現村莊用群屋法,只要前面的房子露出墻面,刻出門窗,后面的房子可以緊緊相貼,只雕出屋檐,在屋與屋之間插一些樹木,隱約掩映以示房屋之稠密,這叫“以少勝多法”。
還有一種“深山藏古寺法”,即在山坳崖下茂密的樹叢中露出殿脊檐角或山門梵塔,不必過多地雕出殿宇概貌,達到“藏”的意境。藝從技中來,技術如能發揮得好,藝術效果也就達到了。
屋宇口訣:
屋宇扁斜見三角,單檐平房重檐閣;
毗鄰參差形之字,椽是立體有透視。
雕飾步驟
屋宇的雕飾分兩步進行。第一步先將外形修準,刨平基礎和墻壁,刻好檐棱。第二步接雕門窗欄桿等細部。鏤雕細部的方法是先從側面鉆橫洞,用狹的刀鑿鏤薄內壁,再在正面準備雕飾門窗的位置鉆細小的造型洞,用刺條拉出格子圖案。切忌在正面開大門洞。復雜精致的樓閣,先鏤出柱廊、欄桿之類的外圍結構,再鏤雕用層的窗欞細部。
寶塔每層的窗洞正側都要互相對通,使其有中空的感覺。遠塔形小模糊,只要用刺條銼出級層就可,不必刻出塔檐和鉆窗洞。
來源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