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的制作工藝(根雕制作工藝流程)
1、根的干燥方法
根藝作品在制作前,為了避免根變色、變形、腐朽和裂紋,需將濕度較大的根進行適當的干燥處理。這是創作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根材的干燥方法,大體上分為人工干燥和自然干燥兩種。
人工干燥辦法很多,如火烤、蒸氣烘干、水煮、電熱烘干、爐烘干以及物理輻射烘干等等。特別是業余作者因受家庭條件限制,為了使根材干燥適度,盡快達到制作要求,一般都采用水煮法,并且可與根材除皮同時進行,它適用于可放入容器內的小型根材。水煮的時間大約5小時左右。經過水煮的根材,不僅得到了干燥,同時也能去掉表皮,有助于殺菌滅蟲。
自然干燥法,是將根材放置在露天或倉庫,以及溫室、地道、走廊、車棚等等地方,在大氣中進行干燥。應防止雨淋和日曬,一般都放置到背陰通風處,空氣要流通,如果干燥過速,容易使根材出現裂紋和變形。我國各地氣候差異較大,自然干燥的時間要根據根的干濕程度而定。總之,自然干燥是根藝創作者常用的方法,也是最簡易的方法,只要把尋覓來的根放在通風陰涼處,讓其慢慢地自然陰干即可。
2、根的去皮
根在制作時,為了突出作品主題思想,有的需要除皮,將根材的的自然紋理、色澤和質感顯現出來,增強作品的美感,提高欣賞價值。
1. 根的去皮方法
根在自然干燥前去皮,其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如水泡法,使根皮膨脹后脫離木質。完全將皮除凈,再放到背陰處晾干即可。有人采取腐爛法去皮。長期將根放在活水中或埋在泥中,使根皮腐爛,并能防止裂紋、蟲蛀。浸泡時間的長短,以根皮腐爛到可以脫落為止。濕皮去掉后,放到陰涼處陰干。一定不要在陽光下曝曬。陰干后的根材紋理清晰,木質色彩美觀。還有人用火燒法去皮,把根皮燒焦再剝,尤其那些根節凸凹的腐朽部分,通過火燒后再除凈,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使用刀或其他工具去皮,不要損傷根木表面紋理。用機械去皮法,將干透的根木用噴砂機或滾砂機去皮,效率較高,去皮也快,適合于根藝實用品批量生產。有些根則是在干燥后去皮。不論采用什么方法去皮,都應考慮到根藝作品的創作主題。
2. 根的去皮與創作相連
根材的去皮與不去皮,或去掉多少皮,與根藝作品的主題思想和表現形式是緊密相連的。有的作品將皮去掉,是為了體現根的木質紋理和自然形態。而有的作品為了達到一定的藝術效果,則少去皮或不去皮。有些根藝作品的去皮處理,是為了體現根材肌理錯落有致,節疤突出,紋理清晰,色澤光潤,使作品主題思想更為突出,形式表達更加美觀。特別是根藝實用品,如桌、椅、等等,將根去皮進行制作,既實用又美觀。有些作品不去皮,也同樣是為了適應創作需要。總之,根藝創作中對根材無論是去皮還是不去皮或是少去皮,都是依據創作需要而定。宗旨則是有利于保持作品獨有的藝術性,更好地向人們展示根藝作品的藝術價值、觀賞價值和實用價值。
3、根的防菌防蟲
在根藝創作過程中,要注意防止根材在物理、化學以及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受到損害,使其在較長時間內保持自身的天然形態之美。
根木濕存法: 將尋覓來的根材,在尚未創作以前,在陸地上保持高度的濕度,以防止菌蟲害及裂紋的發生。針葉樹和耐腐朽性強的闊葉樹根都可以采用濕存法。已經干燥或已染菌害和蟲蛀的針葉樹根,易開裂和濕霉程度嚴重的闊葉樹根不能用濕存法。濕存的根材,應當保留樹皮作為保護層。在溫暖的季節里采用濕存法,保存2~6個月后,即可使用,時間越長效果越好。
根木水存法 :將根木浸入水中,使其防止菌害蟲害及裂紋的發生。有些地方離海近,如把根木浸泡到海水中,容易受到海水里的船蛀蟲的菌蝕,所以夏季只能浸入海水中1個月左右。濕霉程度大和具有開裂性強的闊葉樹種的根材不宜用水存法。
根木干存法 :即用覆蓋和加防腐劑的方法來保護根材,覆蓋有永久性的和臨時性的。永久性的有涼棚、板棚等。臨時性的覆蓋可以用板皮、板材、護板或其他物品遮蓋,以避免根木被雨淋。
干存法可加入防腐劑,以防菌類侵入。常用的防腐涂料有:
碳硫化物混合液。采用7%~10%的碳酸鈉溶液、5%~10%的硫酸鐵溶液混合,涂抹在根材木質裸露部分,但碳酸鈉會使根木表面染成黃色,硫酸鐵會使根木表面染成深灰色、藍色,甚至黑色。對于那些外部變色,但又不影響創作使用的根材,可以采用這種防腐劑保存。
石灰漿。 已經涂抹防腐涂料的根材,當防腐涂料硬化后再刷一層石灰漿,其作用一是防止根材開裂,二是預防菌、蟲害。
樹脂涂料。有些根材用酚醛樹脂涂抹,為了防止根木從截面上蒸發水分,并避免發生濕霉、青皮、腐朽和開裂等現象,可在樹根截面上涂保護劑和保濕涂料,使其形成不透水的薄膜。常用的保濕涂料有焦油類、石油瀝青類以及它們的膏劑。上述涂料皆為黑色,為避免日曬,應再涂上一層白色的灰水。這種方法更適合于根藝生產廠家防腐防菌防蟲害使用。
殺蟲劑。對于蟲蛀根木的治理,要根據蟲害種類、受害程度和根藝作品制作時的用途分別治理。
4、根藝作品的上色
自古以來的根藝作品,在制作工藝的處理上,比較重視上色,使其多姿多彩。常用的有棕色、黃褐色、梧桐樹皮色、仿紅木色、仿古董色和原木色等。根藝作品上色,常見的有三種方法:一是補色,二是仿古上色,三是保持根木自然色。
1. 補色法
有一些根木由于受真菌的侵害,或化學、物理等困素的影響,表面顏色變得有深有淺,在根藝作品創作中,應適當加以補色,使色調統一。補色顏料種類很多,天然礦質顏料、化學顏料(即繪畫顏料或工業染料)都可運用。具體補色時,要仿照根木本身色澤的深淺,將顏色調制適合后再往上補。補色,是為了使根藝作品表面自然色彩同一、完整協調,進一步突出根藝作品的自然美。
2. 仿古上色法
中國的仿古根藝作品,早期出于北京、浙江和福建一帶。隨著傳統木雕工藝的興起,中國根藝美術品的仿古工藝,也在繼承傳統、保持地方特色的基礎上,大膽創新,使一些根藝作品呈現某種出土文物的色澤,帶有一種古色古香的韻味。這樣的根藝作品,頗受人們的歡迎。根藝仿古上色,一般要根據根材木質堅韌程度、干濕程度的不同,用色的多少以及上色的方法也不同,要因材上色。在用色上,一般都是以茶褐色為基調運用色調的深淺明暗變化,構成根藝作品的古樸色調,在顏料的選擇上,也要因材而異。無論使用什么顏料,只要達到仿古效果,達到作者的仿古要求即可。
3. 保持自然色
根藝作品在制作時,保持根材的自然色澤,同樣是為了滿足人們對色彩欣賞的需求和作者對根藝美術作品的一種形態美的追求。一件根藝作品在制作工藝處理時,是上色,還是保持自然色,要因材而定。如果這件作品的根材色澤很好看,紋理清新,就應當保持自然色,不必另上色,否則會弄巧成拙。如果根材仿古色處理也是必要的。根藝作品保持自然本色,是當今社會的一種審美傾向,也是藝術欣賞者的一種愛好。有些根藝作品雖然保持自然色,但不等于不要再進行處理。按照作者的創作要求,進行嚴格的工藝處理,是為了讓自然色體現得更充分,更完美。另外,在上漆或燙蠟時,應注意選擇無色的漆和蠟,使根材的木質紋理清晰可見。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