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制作過程(根雕制作過程使用的工具)

利用天然枯朽樁制作根藝美術品,并非今人的創造。于1982年在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和幾年后在荊門包山二號楚墓先后出土的隨葬品“辟邪”和“角形器”根藝品,據考證為公元前約300年左右戰國時期的作品。說明我國古代藝術家早已發現天然根的自然美,并在創作中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隨著社會文化藝術的發展,根藝創作在隋、唐時期已很興盛。唐朝韓愈在《題木居士》一詩中,對當時一件名為“木居士”的根藝作品作過形象的描述:“火透波穿不計春,根如頭面干如身。偶然題作木居士,便有無窮求福人。”寫了因歷經滄桑而遍布奇溝異疤的根身,以及古代藝人巧妙地利用天然根所具有的自然形態美,從而達到藝術上的“神似“的根藝創作手法;更寫了古人對根藝品的喜愛,甚至達到了將其當作“神”物來崇拜的景象。

據史料記載,古代根藝創作不僅在觀賞品方面,而且在實用品方面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明代謝在杭《五雜佾.物部》中便有當時“以枯木根作禪椅”的記載。如今在上海豫園玉華堂內所陳列的根制雙椅、玉玲瓏麒麟和鳳凰等實用品和觀賞品,便是明代人所作。《陶庵夢憶》一書,對明代人的根藝創作有著詳細記述:“貌若無能,而巧奪天工……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行之盤根錯節,以不易刀斧為奇,經手胳沖磨之而逐得重價。”

清代,許多根藝家繼承和發展了木雕傳統技藝使根藝創作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并發展成了專業手工作坊。其中尤以福建的莆田、仙游、福州以及浙江的寧海、浦江、杭州天竺等為著名的產地。福建生產的“福祿壽三星”、“麻姑仙女”等成為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產品。浙江寧海、浦江一帶則把根藝人稱為“柴珠人”。“柴珠”在當地是“燒材”的意思。所謂“柴珠人”,是謂這些人能把原本只用于燒火的廢料點化成寶的意思。由“柴珠人”創作的歷史人物和傳說人物如姜子牙、關公、諸葛亮、楊貴妃、王昭君、貂嬋、八仙、壽星、魁星等生動自然,無一雷同。

根藝美術從古至今之所以能夠得到人們的喜愛,完全取決于它特殊的藝術形式。從潛意識來說,人類自從動物界分離出來以后,便不斷思索自身與自然界的關系。在大約完成于西周時期的《周易》一書中,古代先哲們便已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根藝品作為一種特殊的“天人共創”的藝術形式,恰恰反映了人類認識的這種深層意識。由于根藝品充分利用天然根所形成的彎、曲、結、疤、紋、痕、溝、槽、奇、丑、凹、凸、漏、透、皺等特點,滿足了人們向往自然、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

根雕的制做過程
根雕是以樹根為原料,經過篩選、構思、加工而成的工藝品

一、采集根材。根雕貴在自然,好的根材并不是隨處可見。山崖,山林,河畔甚至老百姓的柴堆,都是有一定天然造型的原料。

二、去皮清污。去皮的方法有兩種:鮮剝法和浸泡法。鮮剝法是將樹根用水洗凈后露天放置2-3天,讓根部水分蒸發一些,然后用刀從斷口處撬起剝除樹皮。浸泡法適用于放置時間較長的干枯根料,其方法是將根料浸入水中數天,直至可剝除為止。小心不要損傷根材和破壞紋理。

三、構思造型。先不要急于動手雕刻,應根據生活經驗,仔細琢磨,觀察其造型。

四、雕刻成型。構思好后,就可動手加工,裁截掉多余的根須,斷面用火澆加工成自然洞穴,凸面加工成瘤狀,達到自然美的效果。要以抽象、夸張、朦朧的形象體現樹根的天然形象。有些根料殘缺不全時,可選用同一質地的根料進行拼接,手法要精巧,不要留痕跡。

五、打磨。用粗砂布將根料打磨一遍,將傷口痕跡磨平,再用細砂布拋光,使表面光亮可鑒。用砂布打磨時用力要均勻,避免破壞它原有的色澤和紋理。

六、上色。上色的原料是清漆,反復在根材上涂3遍即可,實用根雕工藝品如花盆架、電視架等,可上調和漆,使其古色古香。最后一段工序是命名。好的根雕作品配上好的名字,可為其增值不少。

根材的種類

自然界可供選擇的根材是很多的,有喬木、灌木、藤蘿、竹子等。古人進行根雕創作的根材有擅香、紫檀、樟木、松、竹、藤、桑等,質地堅硬、光滑、細膩,紋理清晰,適宜進行藝術加工。現代根藝家拓寬了用材的品類。各地的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不同,可供選擇的根也不同。在東北有柞、櫟、楊、榆、椴、樺、映山紅等硬雜木的根。華北地區有山棗(也叫酸棗)、荊條、松樹、刺槐、椿樹、山葡萄等。在南方有黃楊、鐵杉、金錢松、龍眼、老君、紫香、竹、藤等木本植物的根。在西北和西南也有一些奇根可供選用。這些樹木之根因生長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形成了天然的奇態怪形,可供根藝愛好者借以造型,實“奇”與“巧”的結合,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工具及輔助材料--

一般說來進行木雕創作的工具,如鋸、木銼、鑿子、刻刀、扁鏟、斧頭、木鉆、木錘、刨子等,都可以用來進行根雕創作。除此之外還需要剪刀(剪枝用的剪刀)、刀子、毛刷、砂紙(布)、粗細布、棉紗、繩子等基本用具。特殊加工時,如火烤、蒸煮、防蟲處理時還需要一些用具,一般家庭常有的可以代用,不一定另備。

用以根雕制作的材料,主要是根材。除此之外,還有些輔助材料,如膠(水膠、乳膠)、石蠟、漆(清漆、生漆、漆片)等。需要著色時,還要準備所需的顏料。

根雕的創作手法

根雕創作的基本手法,就是運用夸張、幻想和抽象等手法去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創作方法。具體他說,就是對所選定的根材作全面而細致的觀察,進行巧妙構思。借其形態、紋理、節疤、凹凸、曲線、窟窿等天然殊姿異態,進行虛實結合的大膽設想。以多種題材和內容來尋找材料本身的可用價值,并善于從平凡中找非凡,逐步確定創作的整體形象。明確創作思想,大膽地想象,對根藝創作是至關重要的。

根雕制作技法

根雕制作應強調“三雕七借”和意向造型,不管是什么根材,創作什么題材,都必須遵守這個原則。在雕琢方法上應是“三雕七磨”,即以模仿根自然形態的磨制方法為主,以少量、局部的雕琢為輔,使雕磨過的部分和根的形態盡量融為一體,不露雕琢的痕跡。

具體的制作方法主要是:

根雕作品是供人們欣賞或使用的藝術品,一旦開裂或被蟲蛀,便會影響它的欣賞價值和使用價值。因此,根材的防裂、防蟲的處理就顯得十分重要。

防裂處理;自然干燥法、蒸煮法、烘干法、浸泡法。在防裂蒸煮時加上適當的漂自粉、六六六粉等,可將里面的蟲菌殺死。用經過防裂、防蟲、防霉變處理的材料制作的作品,一般不會出現干裂、變形、蟲蛀、腐爛、變色的現象。干剝:把根放在水中浸泡幾個小時,使表皮變軟,然后再用以上工具剝,比較省時、省力。許多根藝家都有自己的去皮方法,只要不損壞或少損壞木質,制作者不必拘泥于以上方法。有時根據創作需要可不去皮或保留一部分表皮,加以利用。剔朽,主要是把藏污納垢的朽爛部分剔掉,目的在于除去根上的污垢和隱藏的蟲菌,增加材質的潔凈和美感。

根雕藝術的分類

1、根據根雕材料的不同,將根雕分為:枯根、枯桿、枯枝、樹榴、等類。
2、根據根雕的應用分類可分為:根雕家具、根雕茶具,根雕文具、根雕字畫、根雕藝術品。
3、根據根雕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和根雕歷史發展順序可分為:形象作品、意象作品、抽象作品、
4、按根雕體積大小可分為:大型、中型、小型。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