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雕藝術(微雕藝術品)

微雕又稱“米刻”、“細刻”。用料有牙、竹。它是在料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上,鏤刻書畫詩詞。其作品往往需用放大鏡甚至顯微鏡才能看清字跡。創作這種工藝品,要求藝人有相池高的書法功底和運用雕刻工具的熟練技術。雕刻時不僅要屏息靜氣,還要達到筆法有致的藝術效果,所以歷來被稱為“絕技”。
微雕起源于細書。據記載,漢朝時期有師宦,能在方寸的帛上書寫一千句話。清朝時有鄧彰甫書寫的《洛神賦》,縱橫僅寸余。歷史的細書很多,在此基礎上,加以單刀淺刻的技法,發展成為微雕。

蘇州張毓基所刻《楓橋夜泊》詩和《蘭亭序》象牙米刻,字字清晰,筆筆挺拔,令人驚嘆。 蘇州沈為眾在一粒米大小的象牙上雕刻了十首唐詩,加上款識,共計310字。他還雕過一個最小的佛像,在一個體積只高一粒米大小的象牙片上,雕著一個蓮花座,上面盤坐著一尊佛祖,身后是佛龕和光圈。佛像手指僅—根頭發絲的三分之二粗,借助顯微鏡,可以清晰地看出像的慈祥可掬的面容,流暢的絲絲衣紋,可謂巧奪天工。

沈為眾還有一手發絲雕刻絕技。他在一根14毫米長的白發上刻出了“學海無崖苦作舟”,加上落款共15個字。又在一根5毫米的頭發上刻出了《楓橋夜泊》詩,28字。1980年沈為眾的發刻藝術品在香港、日本展出時,引起了轟動。國外報紙用“曠古奇今,驚人絕藝”的套紅廣告進行宣傳。欣賞過發刻藝術品的各界人士,紛紛用“稀世珍寶”、“精微絕倫”、“十億中國人民的驕傲”等詞句來贊美這些藝術品。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