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古代浮雕藝術2

  二、"線"與"體塊"的造型語言區別

  "線"是中國美術中最重要的造型語言之一,無論彩陶、繪畫、書法、雕塑等均以注重線條之美著稱。"線"是中國視覺藝術中最自由、最簡潔的體悟自然的表現形式,是流動的韻律之美,是概括的抽象之美。

《圖拉真紀念柱》

  中國古代浮雕藝術,對作為造型語言的"線"的情有獨鐘,是在裝飾審美、形式表現和藝術精神方面所表露出的民族特點。以線造型、以線達意,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愈來愈富有概括性、象征性和抽象性等特點,成為有別于西方古代浮雕的重要藝術特征。"線"的造型語言普遍見于原始玉琮、青銅器表、畫像石刻、佛教造像、建筑裝飾等歷代浮雕作品之中。不僅浮雕如此,在一些圓雕作品上,也呈現出線性表現的明顯特征。漢代霍去病墓"馬踏匈奴"石雕的造型處理,通過線刻示形的作用,使浮雕和圓雕渾然一體,加強了雕塑整體的氣勢貫通。中國古代浮雕,借助線形的凹凸、曲直、疏密變化,用以勾勒輪廓,示意對象形體的交接、轉折關系,特別在表現衣紋服飾的結構與裝飾處理方面,更是將線性語言的生動流暢之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線"既是作品形象的主要組成部分,又作為一種表現媒介,使線條屬性和思想情感雙方契合,使"形""神"緊密相連,凝成了作品的藝術風格。

  西方浮雕藝術更強調物形體真實明確的"體塊"表現,這是西方傳統雕塑創造形象時賴以成功的基本造型語言之一。西方古典美學認為:"雕塑掌握著最忠實于自然的表現精神的方式……表現人的形體和其他自然界事物實際所占的空間的感性整體。"④"雕刻在處理人的形象方面……把人的形象當作一種立體的物體,只按照它在三度空間中所表現的形式來處理它。"⑤由此可見,西方古代雕塑的審美觀念不只是單純的精神性目的,同樣強調形象整體性的空間占有,它的物質性外在表現就是"體塊"分明的三度空間的形式。西方古代普遍的高浮雕樣式,雖然進行了一定量的空間壓縮,但是仍以起伏的"體積"和"塊面"關系來追求空間感,真實、具體地再現精神形象。西方雕塑家把對象當作一個有機的空間整體來雕鑿,統一和多樣性的關系或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必須正確而恰當,對于整體結構關系的實現,對于可觸可感的實體形象的追求,他們選擇了明確"體塊"的造型語言,而不是"線"。

  中國雕塑家,發現了線條節奏,但卻并不在意浮雕的光影效果。中國古代浮雕多裝飾在墓室或光線暗淡的石窟中,由"體塊"所產生的"影"的效果并不明顯,反而是用線來突出形象的輪廓、結構更為實際有效。線條的特質在于它能夠暗示出形體或立體形式,"它既狀物又抒情,兼備造型和表現兩種因素和成分。"⑥然而,西方古代浮雕,多依附于宏大的地表建筑物之上,十分注重光線對浮雕形體的作用與影響,經陽光照射下的"體塊"造型,產生出強烈的投影,加強了浮雕形象的立體視覺效果,展現出力度與動感。

  "塑"與"線""雕"與"體塊",這兩種迥異的造型語言體系,助推中西方古代浮雕藝術形成了平面化、含蓄溫婉和重體量、突兀強健相徑庭的總體風格趨勢,符合二者外在形式表現上和內在精神意旨方面的各自需要與追求。

  室內浮雕

  室內浮雕多半用于大型公共區域,酒店大堂很多設計師會利用浮雕的立體視覺效果,喬頓藝術顧問(上海)有限公司的軟裝配飾設計師在粵海酒店接待大堂處就設計了一個,展現了很強的動感和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