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古代浮雕藝術1

  造型語言的殊異,是影響中西方古代浮雕藝術各自風格形成的要因之一內容摘要:造型語言的殊異,是影響中西方古代浮雕藝術各自風格形成的要因之一。"塑"與"雕""線"與"體塊",作為中西方古代浮雕造型語言上的主要差別,不僅清晰地呈現在作品的形象表征上,而且蘊含著中西方古代雕塑藝術不同的審美意趣和文化特性。

  一、"塑"與"雕"的造型語言區別

巴黎凱旋門《馬賽曲》

  "塑"與"雕"的造型語言特點,在中西方原始浮雕藝術時期就開始顯現。在生產技能與工具水平都相對落后的狀態下,特定的地理與自然條件因素,制約著原始人的藝術行為。早在舊石器時期,歐洲先民們就已經"雕刻"出造型寫實,具有較強進深的高浮雕人物、動物形象。而此時我國遠古居民聚居區內,質地頗為堅硬的脈石英石器多以簡單的石片線刻形式出現。直至新石器時代的來臨,隨著可塑性極強的黏土原料的發現,以及對捏塑、堆塑、貼塑和壓塑等技法的探索、運用,中國原始先民們通過"塑"的語言,不僅可以理想地把握陶器和浮雕的整體造型,而且在細部處理、裝飾效果上亦表現出靈動、意象的精神特性。"這正是不同'生境'的前決條件,直接左右了中西方藝術的發生,使'選擇'的行為方式迥然各異"。①

  得心應手的陶土材質,以及應運而生的塑造技法,徹底釋放了中國古人的造型能力。先由黏土塑型,再經鑄造而成的青銅器物,器表層次細密、華麗奇幻的浮雕裝飾兼具審美與精神傳達,也是"塑"的語言的極致發揮。雖然在封建社會,浮雕藝術的材質、載體、技法等均呈多樣化發展,但是通過那些佛教龕窟內的石胎泥塑造像、薄肉塑浮雕,寺院里的山水壁塑、影壁等,可以體會到中國古代雕塑藝人對"塑"的造型語言的不斷發展與創新。據鄧椿《畫繼》載:宋人郭熙在影壁創作時以手推泥于壁,或凹或凸,俱所不問,顯示出對"塑"的語言的嫻熟把握與心領神會。這種塑造的過程,符合中國古代哲學中萬物皆始于虛,虛實相生,有無相生的宇宙觀念。"主導中國人行為方式的'經學',即以不斷重復、不斷豐富的實踐手段,逐漸建構起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如出一轍的高度契合,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種偶然巧合。"②

雷鋒紀念碑浮雕

  西方古代浮雕藝術2000多年間,大多直接取材于天然的石材、木材,亦始終保持著對其最初所選擇的"雕、刻"的造型語言的鐘愛,技法經不斷實踐而日臻完善。"由表及里,層層深化,從'實'到'質',率直精神追求的這一方式,潛隱地驅動著形成西方人那富有進取性的心理活動,貫以征服欲很強的果敢行為來面對自然和各種事物。"③這種對浮雕造型由"實"到"質",頑強深入的"雕刻"行為,體現了西方人自視為萬物之主宰,探求主體精神獨立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