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雕塑(世界著名雕塑人像)

  中國迄今發(fā)現(xiàn)最古老的人像雕塑,屬新石器時代氏族公社繁盛階段的遺物。原始社會人像雕塑對探討社會發(fā)展進程、研究造型藝術與意識形態(tài)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歷來深受人們的重視。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是歷年來出土原始社會人像雕塑較多的地區(qū)。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后,遼寧西部的紅山文化遺址,也有引人注目的新發(fā)現(xiàn)。從作品質料來看,陶塑人像所占比重最大,石雕與骨雕人像僅有少量出土。

  裴李崗文化陶塑人頭為迄今所知黃河流域年代最早的一件陶塑人像,于1977~1978年在河南密縣莪溝北崗遺址發(fā)現(xiàn),屬距今7000多年前的裴李崗文化遺物。頭像用泥質灰陶制成,高約4厘米,頸下部分殘缺;作扁頭平頂、寬鼻深目、前額陡直、突頦縮嘴的造型,具有老年婦女的形貌特征,可能是當時受人尊敬的氏族老祖母形象。其塑造技法比較稚拙,但是,從其信手捏成,略加錐劃即現(xiàn)老嫗特征的作法來看,不失為質樸傳神的原始社會雕塑佳作。

  仰韶文化陶塑人像出土于渭河流域及黃河中游地區(qū)的仰韶文化陶塑人像,數(shù)量較多,形式豐富,通常包括圓雕頭像、圓雕人像、浮雕人面,以及裝飾著圓雕頭像的陶壺、陶瓶等。

  仰韶文化圓雕頭像,以西安半坡出土者年代最早,屬距今約6800年前的半坡類型遺物。頭像高4.6厘米,用細泥捏塑而成,陶色灰黑,塑工較粗。面部略呈方形,五官皆用泥條或泥片捏合,嘴唇已脫落,眼眶及耳孔皆錐刺而成,頭頂?shù)筋i部貫穿小孔。其捏塑手法與形貌,和裴李崗文化雕塑人頭相仿,不少研究者認為這件頭像也是氏族老祖母的形象,反映了婦女在當時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

  甘肅禮縣高寺頭1964年出土的圓雕少女頭像,是仰韶文化陶塑人像的杰作。頭像殘高12.5厘米,用堆塑與錐鏤相結合的手法制成,陶色橙黃,頸下部分已缺,原先可能是陶壺器口的裝飾。頭頂錐刺著一個小孔,前額至后腦堆塑著半圈高低起伏的泥條,仿佛盤繞在額際的發(fā)辮。臉型豐滿圓潤,五官部位安排準確,那微啟的嘴巴仿佛正在娓娓地談話,神態(tài)頗為優(yōu)美,堪稱中國原始社會人像雕塑的優(yōu)秀代表。

  陜西黃陵出土的圓雕頭像,系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作品。頭像以細泥紅陶制成,鼻梁作脊棱狀,方頦,錐挖成的眼睛呈現(xiàn)出瞠目驚恐的形貌,可能是原始社會巫術活動中作為祛祟禳災的法物。

  仰韶文化圓雕人像,在陜西寶雞北首嶺、臨潼鄧家莊曾有發(fā)現(xiàn)。寶雞北首嶺下層1977年出土者,頭部殘缺,僅存跽坐狀的身軀,雙臂用泥條粘附而成,雙手置于腹下,并在泥胎上刻畫出手指。據(jù)放射性碳素測定,為距今7000年前的遺物,早于半坡類型。臨潼鄧家莊1978年出土的陶塑人像,以泥質灰陶捏塑而成,為距今約6000年前的廟底溝類型遺物,出土時僅存上半身,臉型豐滿,眉目清秀,頭戴無沿帽;胸部偏上處,左右各有一圓孔,兩臂已缺;從保存狀況來看,仿佛是女孩的胸像。

  仰韶文化陶塑浮雕人面,在甘肅天水柴家坪,陜西華縣柳枝鎮(zhèn)、隴縣、寶雞北首嶺、扶風姜西村等地均有出土。天水柴家坪1967年出土的陶塑人面,殘高25.5厘米,寬16厘米,細泥紅陶質,塑工相當細膩,額上有隆起的披發(fā),眉弓清晰,耳垂有穿孔,作張嘴欲語狀。華縣柳枝鎮(zhèn)和隴縣出土者,均似娃娃的臉型,作品體現(xiàn)了疼愛孩子的深情,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血緣紐帶的緊密。寶雞北首嶺上層出土的陶塑人面,細泥紅陶質,殘高7.7厘米,須眉涂黑彩,神態(tài)威武,顯然是中年男子的形貌。扶風姜西村采集的一塊浮雕人面,原是夾砂紅陶罐口沿下方的附飾物,錐刺成的雙目,外眼角向下傾斜,鼻尖微鉤,嘴角上翹,顴骨低平,兩腮有輕微起伏,塑工洗練潑辣,生動地刻畫了一位老漢的憂郁神態(tài)。

  用圓雕人物頭像裝飾的陶壺或陶瓶,也始于仰韶文化,陜西長武縣和商縣,皆有仰韶文化人頭形器口紅陶壺出土。商縣出土的陶壺,通高約22厘米,壺口部分捏塑著一個發(fā)辮盤頂、笑容可掬的女孩頭像,人物造型堪與甘肅禮縣高寺頭出土的圓雕少女頭像媲美,而形象的完整性過之(見彩圖人頭形陶壺(仰韶文化)陜西商縣出土)。甘肅秦安大地灣1973年出土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通高31.8厘米,細泥紅陶質,在瓜子形的臉龐上,堆塑著清秀的五官和劉海型的披發(fā),鼻翼微鼓,生趣盎然。瓶口設在人像頭頂,瓶身繪三列由弧線三角紋和柳葉紋組成的黑彩圖案,具有廟底溝類型特征,屬距今5600年前的遺物。造型設計頗完整,宛如身穿花襖的小姑娘。在秦安大地灣第九發(fā)掘區(qū)H831灰坑中,還出土一件堆塑著3個人面的陶器器口,每個人面占器口圓周的1/3,其中2個似為成年人,1個為小孩模樣,發(fā)掘者認為這件多人面陶器口反映了仰韶文化晚期的家庭組合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