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的分類及鑒賞秘要

一、木雕源流

  我國木雕藝術源遠流長。
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有不少初具雛形的工藝品,
至戰國時期木雕工藝已由商代用于制陶工藝中拍板的簡單刻紋和雕花槨板的陰刻,
發展到產生立體圓雕工藝。
如漆木鹿的造型既生動逼真,
又簡括凝練,
各個部位與整體和諧;刀法爽潔、明快,
確有難得的戰國時期木雕工藝中立體圓雕的佳品。
秦漢時期的木雕工藝,
在承襲春秋戰國時期木雕工藝發展的基礎上,
又有較大的發展和提高。
漢墓出土的動物木雕作品中,
更可以了解到漢代木雕工藝發展的水平。
動物作品有馬、牛、狗等。
這些四足動物造型生動,
身長分別在14-55厘米之間,
都是以分部制作粘合而成的辦法雕制的。
因為木材是由纖維細胞組成,
而四足動物是由頭、身、足三部分組成,
三個部分的尺寸不可能一樣大小,
總體形狀是頭高、身長、足高,
根據這種特定形式用整木雕制的是漢代木雕工藝的一個創新,
為木雕工藝創作品類眾多的藝術品,
創造了有意的經驗。
這是木雕工藝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創舉。
經唐宋至明清我國木雕作品日趨完美。
明清雕刻作品中,
木雕工藝的主題常為生活風俗、神話故事。
現存于世的木雕作品“沉重木雕鴛鴦暖手”即是其中代表作。
這件作品為圓雕,
色呈青紫,
以一丸沉重木雕刻而成,
高5厘米,
長8厘米,
寬6.5厘米。
作者構思奇妙,
刀法老練,
傳神地刻畫了鴛鴦的安詳神態。
湘南的木雕則代表了民間風格,
題材內容廣泛,
大致包含以下內容:一是“吉祥圖案”,
如“吉慶有余”、“五谷豐登”、“平安如意”、“松鶴延年”、“龍鳳呈詳”;二是戲曲人物、古代英雄、小說演義、神話傳說、寓言故事、供人們欣賞品味;三是直接表現當地人民現實生活的題材,
包括耕種、收獲、桑蠶、紡線、織布、放牧、狩獵、裁縫、商賈、情愛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四是人們熟悉的飛禽走獸,
如雞、鴨、鵝、兔、豬、牛、馬、鹿、蝙蝠、魚、蝦等以及植物花卉、蔬菜瓜果之類。

  湘南民間裝飾木雕在題材內容上,
集中體現了民間工藝美術的共性。
但在每件具體作品的形式、風格、審美趣味、工藝技法上,
又有它獨特鮮明的風格。
縱觀整個湘南民間木雕,
大都采用具象的表現手法,
但造型上則大膽夸張,
特別是那些頭大身小的人物,
人大房小的襯景,
夸而有節,
變化適度。
刻畫人物不著意雕刻五官表情,
也不拘泥于人體各部位的長短比例,
而著意表現人物動態的傳神寫照,
著意突出造型的稚拙、質樸、洗練、明快感,
具象的形體中注入了抽象因素,
活躍的、夸張乃至幽默的動勢,
使形象充滿生氣,
觀眾在欣賞時不再注意人體結構、比例的精確度,
而為真摯感人的形象所吸引,
這大概就是“大巧若拙”的奧妙之所在。
在構圖上,
往往把不同的場景和人物,
或者一曲戲一個故事的幾個情節組合在一個畫面,
配以圖案紋樣,
注意虛實主次、線條分割、層次節奏的處理,
追求畫面結構的嚴謹與變化,
構圖的飽滿與均衡。
即使安置在窗欞上的一個單獨紋樣,
也要把寫實的形象加以變化和組合,
使之飽滿厚實,
裝飾性與實用性達到了完美的結合。
湘南民間裝飾木雕形式多樣,
淺浮雕、深浮雕、透雕、圓雕都有,
其中大多是浮雕。
有不少鏤空的深浮雕與圓雕拼接一起,
因材施藝,
加強深度空間感,
構成豐滿的多層次的近似圓雕的深浮雕,
很是耐看。

  二、木雕的分類及裝飾

  木雕,
由于其應用及裝飾的范圍廣泛,
表現形式的多樣以及雕刻的木材質地的不同,
所以它分出許多類型。

  從應用及裝飾的范圍來講,
可分為建筑雕刻、家具雕刻,
陳設工藝品雕刻三大類。

  從表現形式來分,
有鏤空雕刻、浮雕、淺雕、立體圓雕、鏤空貼花等。

  因木材質地的不同,
又分硬質木雕與軟質木雕兩大類。
下面逐一介紹其表現形式,
并討論它們的應用及裝飾意義。

  1、建筑雕刻

  這里講的建筑雕刻是指建筑的木雕裝飾。
木雕藝術用于建筑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我國的古建筑(包括園林、寺廟、宮殿等)的木雕裝飾,
在世界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自1980年“香山邦”為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設計安裝的“明軒”竣工后,
中國園林古建筑更為世界各國人士所向往,
中國園林熱已逐漸在海外形成。

  特別是用木雕裝飾古建筑,
如雕梁畫棟,
雕飾門楣、屋椽、窗格、欄桿、飛罩掛絡等,
所具有的古樸典雅、富麗華貴之格調,
更顯示出木雕藝術在古建筑(或仿古建筑)中所獨具的裝飾作用。
今天,
隨著人類旅游事業的迅猛發展,
以及人們對于精神和物質文明的需求的不斷提高,
利用木雕藝術裝飾的古建筑(或現代仿古建筑),
更具有游覽、觀賞、學習、借鑒和陶冶人們的思想情操,
豐富藝術修養等現實意義。

  適用于古建筑的木雕表現形式,
大致可分為浮雕、鏤空雕刻、立體圓雕和淺雕四種。

  2、家具雕刻

  這里的家具,
指的是木制家具。
雕刻家具可以說是應用木雕藝術最廣泛的一種大型的實用藝術品。

  用木雕藝術裝飾的家具,
具有古樸、典雅的風味。
我國出口的藝術雕刻家具和紅木雕刻家具古拙秀雅,
雕刻精細,
具有獨特的東方民族風格。
江蘇、浙江、湖南、江西、福建、廣東、上海、北京等地都流行家具雕刻,
臺灣省的紅木雕刻家具也很有特色。

  我國絕大多數的古典園林里都陳列著雕刻家具,
尤其是蘇州園林里陳設的那些名貴家具如臺、凳、桌、椅、榻、幾、案、屏風等,
無木雕刻著精美、秀雅的圖案花紋,
深受國外游客的贊賞。

  3、工藝品雕刻

  這里的工藝品是指木雕工藝品,
即以高度嫻熟、精致的工藝技術與具有民族特色的典型藝術相結合的一種藝術品。
分純觀賞性的木雕陳設工藝品和木雕實用工藝品兩類。
木雕陳設工藝品就是陳列、擺設于柜、窗、臺、幾、案架之上,
供人欣賞的小型的、單獨的藝術品,
起到點綴與美化環境、陶冶人們的思想情操、給人以美的享受,
屬于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范疇。
現代的木雕陳設工藝品注重時代性、人民性,
表現題材內容廣泛,
有花卉、飛禽、走獸、仕女等。
還有人體藝術作品、木雕實用工藝品,
它指利用木雕工藝裝飾的實用與藝術相結合的藝術品,
又可分木制品木雕裝飾和其他工藝品的木雕裝飾兩類。
木制品木雕裝飾工藝品比較多,
如落地燈、壁燈、漆器屏風、木刻屏風、鏡架、筆筒、木刻鐘座等。
用木雕裝飾其他工藝品的范圍就更廣泛了,
如幾、座、案、架。
配制裝飾的對象很多,
如玉器、牙雕、景泰藍、花瓶、花盆、瑪瑙、翡翠、珠寶首飾、瓷器等等。
這些藝術品配以木雕烘托了主體,
豐富了整體,
增加了藝術魅力。

  三、中國當代四大木雕

  1、東陽木雕

  浙江東陽是木雕的傳統產地,
被稱為“雕花之鄉”。
產區主要在東陽,
故名。
據東陽縣南寺塔(建于北宋建隆二年,
961年)遺留的佛像等實物考查,
已有1000多年歷史。
東陽著名的明代建筑肅雍堂,
建筑上的木雕極為壯麗。
清代乾隆年間,
約有400多名匠師進京修繕宮殿、雕制宮燈。
現北京故宮、杭州靈隱寺等處,
尚保存有當年的東陽木雕作品。
1910年后,
在上海和杭州,
集中不少東陽木雕藝人,
雕刻中西結合的家具和用具出口。
建過后,
技藝上有很大發展和提高,
出現了壁掛、條屏等藝術性較高的欣賞品。
內容多為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
圖案采用“滿花”手法。
畫面布滿紋飾,
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
現生產的品種花色達2700多種,
其中箱、櫥、凳、椅、臺、幾等實用產品,
占總產值90%,
外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從業人員有數千名。
東陽木雕以浮雕技法為主。
在設計上,
借鑒傳統的散點透視、鳥瞰式透視等構圖,
講究布局豐滿,
散不松,
多不亂,
層次分明,
突出主題,
表現情節,
具有以小觀大的藝術效果,
特別適合表現故事性強的內容。
1957年,
為杭州靈隱寺大雄寶殿雕制的“釋迦牟尼”大佛,
高19米;制作的玻璃燈,
重2噸多,
獲好評。
1981年,
為新加坡 “董宮大廈”雕刻14條大型條屏等,
輝煌華貴。
1982年全國藝術美術品百花獎評審,
東陽木雕榮獲銀杯獎。

 2、黃楊木雕

  中國民間木雕工藝品之一。
因用黃楊木作雕刻用材而得名。
黃楊木生長緩慢,
俗有“千年矮”之稱。
質地堅韌光潔,
紋理細密,
色黃溫潤,
具有象牙效果,
年久色愈深,
古樸美觀。
適宜刻雕小型陳設品。
浙江是黃楊木雕傳統重點產區,
主要分布于樂清和溫州。
浙江黃楊木雕發源于樂清縣,
距今約150年。
起源于龍燈骨架上裝飾的木雕小佛像,
清末發展成為藝術欣賞品。
本世紀初,
朱子常創作的“捉迷藏”等優秀作品,
在南洋勸業會和太平洋萬國巴拿馬博覽會上獲獎。
建國后,
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
涌現不少優秀作品。
技法上,
除圓雕、鏤雕、深淺浮雕外,
還創作了鑲嵌等過種方法。
著名藝人王鳳祚創作的“蘇武放羊”,
曾參加在莫斯科舉辦的“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覽”。
1959年,
他為北京歷史博物館創作的大型木雕“畢升”,
作為長期陳列展品。
名藝人葉潤周擅長鏤雕技藝,
他創作了很多優秀作品,
有的作為國家禮品,
有的出國展覽,
曾榮獲浙江省創作設計一等獎。
現在浙江黃楊木雕產品,
暢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我國的黃楊木雕產地,
除浙江的樂清、溫州外,
還有廣東的潮州和上海等地。

  3、龍眼木雕

  福建著名工藝品。
龍眼,
南國異果,
干果即桂元。
龍眼樹,
姿態萬狀,
材質堅實,
木紋細密,
色澤柔和。
老的龍眼樹干,
特別是根部,
虬根疤節,
姿態萬端,
是木雕良材。
龍眼木雕在清代已有發展。
龍眼木雕,
是相形度勢,
進行雕刻,
以天然逼真取勝。
傳統產品以人物為主,
鳥獸花果次之。
這種樹根雕和利用樹身天然疤節,
雕刻成的作品,
又稱為“天然疤”。
產品不論是利用木材本色,
或染成棕褐色,
經磨光打蠟,
光亮異常,
近似紅木,
顯得古樸、穩重、大方、精美。
主要產地有福州、泉州和惠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