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雕刻的技法及風格
清代象牙雕刻技法完備,
手法多樣,
圓雕、淺浮雕、高浮雕、鏤雕,
在象牙雕刻中得以普遍運用。
圓雕,
一般采用整段象牙為雕料,
雕刻成立體的造型。
這種表現(xiàn)手法要求雕刻者有嫻熟的技藝和豐富的想象及創(chuàng)造能力。
一般一些桌案擺件和人物類雕像采用這種表現(xiàn)手法。
清代的圓雕人物,
風格稍顯繁瑣,
已比較注重衣褶的刻劃,
更增加質(zhì)感。
牙雕“持經(jīng)觀音”,
手持經(jīng)卷,
閉目而坐,
其形容儀范體現(xiàn)出觀音菩薩的清凈端莊、慈悲的道德風范。
坐像雖小,
但雕像特別注重衣飾的刻劃、線條明顯增多,
刀法流暢但稍欠渾厚,
與明代牙雕人物風格迥然不同。
浮雕,
是在平板材上表面立體的層次的雕刻方式,
在造型上有明顯的前后層次關(guān)系和半立體效果。
浮雕是一種應用范圍較廣的造型形式,
有淺浮雕與高浮雕之分。
淺浮雕是陽紋雕刻低于高浮雕而又高于薄地陽文雕刻法,
屬于平面雕刻,
但具有明顯的層次感,
大多數(shù)的象牙雕刻都有運用此法。
高浮雕,
是介于圓雕和平面雕之間,
屬一種半立體的雕刻形式,
具有較強的空間感。
如牙雕漁樵圖筆筒,
用高浮雕法作山水、漁樵、牧童,
畫面呈立體形于平面之上,
浮雕效果十分突出。
明清以來,
竹刻藝術(shù)極其繁榮,
竹刻技法被較多地運用于牙雕工藝,
再加上部分名竹藝人加入牙雕工藝之中,
更加豐富了牙雕工藝的技術(shù)。
如竹刻的毛雕法被運用到牙雕工藝,
朱家*先生認為明代象牙器物,
如文具、酒籌等,
畫上雕刻文字,
圖畫多用毛雕法。
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歲寒三友”紋筆筒就是毛雕法雕竹、梅、蘭、石,
陰紋細刻如毫發(fā),
畫面緊湊而不擁擠。
又刻行楷七言詩一首:“問余何事棲碧山,
笑而不答心白閑。
桃花流水杳然去,
另有天地非人間”,
充滿著文人味。
而“松蔭策杖圖”筆筒則仿竹雕鏟地法,
將花紋以外的刮去,
使主紋微微高于平面然后在上面作雕飾,
這種刻法被稱為薄地陽文、“減底法”。
這屬于陽刻但又結(jié)合陰刻的技法完成。
例如刻人物時,
先以此法作出輪廓,
再在輪廓面上以陽刻的手法刻出面目等。
早在元代時,
象牙雕刻普遍使用透雕技法。
透雕,
在平板材料上按設計圖樣進行拉花鏤刻,
再結(jié)合浮雕手法進行雕刻,
形成剔透玲瓏之美。
透雕成熟為鏤雕的重現(xiàn)基定了基礎。
鏤雕一般要綜合運用拔鏤,
透雕技法才可實現(xiàn)。
鏤雕的技法宋代已有,
適合于象牙球的雕刻,
象牙球古稱“鬼工球”,
乾隆時期象牙球已發(fā)展到鏤雕十三層了。
鏤雕工藝極其復雜,
需要藝人有著高超的技術(shù)與素質(zhì)才能完成。
制作象牙球工序:先經(jīng)鋸工開料,
次由車工車成圓球,
再車成里外自由轉(zhuǎn)動的若干層,
由雕工在“板面”的牙球最外一層雕刻花紋,
鑿工把里層逐層鑿成精細的各種圖案,
最后轉(zhuǎn)磨光亮,
配上牙球座子,
成為成品。
牙球工藝在清代獲得了大發(fā)展,
這種技藝發(fā)端于廣州,
是廣州象牙雕刻中常用的手法。
至清代,
鏤空雕不僅僅用于象牙球的加工與制作,
還被廣泛運用于其他牙雕擺件的裝飾。
而同時,
鏤雕與浮雕結(jié)合運用,
成為清代小件器物雕刻的特征。
如這件鏤雕方盒,
蓋及盒四邊鏤雕透空錦地,
中間開光部分,
浮雕人物花卉紋飾。
底板由極薄的牙片鑲上,
四足上飾有獸面紋,
既具有富麗華貴的氣質(zhì),
又體現(xiàn)出雅逸清新的風貌,
非名匠數(shù)月之功不能完成。
清代,
牙雕工藝水平已十分高超,
技法已十分完備,
但也造就了清代牙雕逐漸走向繁復的趨向。
制作裝飾精細而略帶瑣碎,
這是清代牙雕工藝的總體趨向,
雖雕工精細華麗,
但又略帶繁雜,
發(fā)展至近代尤為突出。
譬如透雕人物塔式瓶,
由多層組成寶塔形,
頂端為圓鈕形式屋頂,
揭蓋為空腔,
兩側(cè)各附一獸首銜環(huán)耳,
內(nèi)凹底,
另附加海梅木嵌銀絲底座。
瓶圓身透雕六層,
除三層為暗八仙花紋外,
其余數(shù)層為人物,
其中有八仙和十八羅漢等,
人物多達百余人,
神情動態(tài),
皆不相同,
在每層主紋之間,
以回紋、菱形紋或蓮瓣紋間隔,
使畫面層次逐漸厚重。
另有一項獨特的技藝——象牙編織,
在清代獲得較大的發(fā)展,
它是將象牙劈絲,
磨光后再行編織而成作品。
象牙劈絲技藝,
在漢代就有,
從此一直沒有間斷過。
劈絲是編織中最為關(guān)鍵的一道工序,
它利用象牙細紋的紋理和具有韌性的特點,
將象牙浸泡在特制的藥液中,
待其軟化后,
劈成厚薄寬窄均勻的薄片,
牙片薄弱如紙,
呈半透明狀,
再將牙片打磨光滑呈現(xiàn)出潔白光澤,
再行編織,
品種有象牙席、宮扇等。
由于氣候條件的限制,
北方很少采用這項技術(shù),
廣州遂成為象牙編織的主要生產(chǎn)地。
此項技術(shù)耗工費時,
制作難度極大制成品價值相當昂貴。
至雍正朝,
雍正皇帝有感于它的制作勞民傷財,
而其功用只是為了奢侈斗富,
乃下令禁止制作牙絲制品,
從此,
這項工藝逐步衰落,
直到失傳。
象牙具有良好的恒溫性能,
比起竹,
草等材料制成的席小,
更為涼爽宜人。
象牙編織席,
現(xiàn)存世二張,
均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