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原始社會人像雕塑(下)(中國還有原始社會嗎)
人頭形陶容器蓋(甘肅東鄉出土)
龍山文化陶塑人面 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已發現兩件。其一,1958年出土于河南陜縣七里鋪,在一塊夾砂灰陶片上,用堆塑和錐鏤的方法,塑造一個五官清晰的人面,雙目錐透成孔,右臉稍殘,用途不明,屬河南龍山文化遺物。其二,1960年出土于山東濰坊姚官莊,屬距今約4200年前的典型龍山文化遺物,高約 4厘米,陶色深灰,用浮雕手法制成,堆塑的嘴唇已脫落,但鼻、眼、眉弓刻畫清晰,體面轉折處理恰當,似具男子面容特征。
紅山文化雕塑婦女像 內蒙古赤峰西水泉紅山文化遺址,1963年出土一件小型陶塑婦女像,頭部殘缺,殘高3.8厘米,泥質褐陶,捏塑而成,胸前突起乳房,腰部較細,下半身呈□叭座狀。80年代初期,遼寧喀左東山嘴一處距今約5400年前的紅山文化祭祀遺址,出土若干陶塑女裸像,小型立像殘高5~5.8厘米,大型坐像相當真人的1/2,頭部皆殘缺,軀體具有孕婦特征。1983年10月,在遼寧省建平、凌源二縣交界處的牛河梁,發現又一處紅山文化祭祀遺址,推測原來是一座女神廟,出土一件面涂紅彩的泥塑女神頭像,頭高22.5厘米,面寬16.5厘米,形體與真人相當,額上塑一圈突起的圓箍狀飾,眼睛用淡青色圓餅狀玉片制成,整個頭像呈揚眉注目、掀動嘴唇的說話形狀,頗有幾分神秘的格調,塑工細膩生動(見彩圖泥塑女神頭像(紅山文化)遼寧牛河梁出土)。附近還發現人像的肩、手、臂膀、女性乳房等泥塑殘塊。有跡象表明:在神殿主室中心,原先塑有型體更大的女神像。據初步研究,它們是生育神和農神(地母神)的象征,同時也是母權制遺風的體現。牛河梁女神頭像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能力,揭示了中國原始社會雕塑輝煌的新篇章。
新開流文化陶塑人像 1972年秋采集于黑龍江密山新開流遺址的墓葬區,造型頗似人物胸像,以夾砂灰陶制成,錐劃出五官,作尖頂、睜眼、有須、方頦的模樣,風格古樸,具有古代漁民的裝束特點,屬距今約6000年前的新開流文化遺物。
河姆渡文化陶塑人像 1973~1978年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在遺址第三文化層,先后出土兩件距今約6000多年前的陶塑人像:①長橢圓形人像,高約4.8厘米;②陶塑人頭,高4.5厘米。這兩件皆捏塑而成,顴骨突出,造型稚拙。遺址第二文化層為距今5200年前的堆積,從中出土一件陶塑人頭,高4厘米,外眼角上挑,顴骨突出,精神飽滿,塑工比前期進步,造型特征有明顯繼承關系。兩件頭像似乎皆是男子的面容。
馬家浜文化陶塑人像 浙江海寧彭城遺址,1959年4月曾出土一塊刻畫著人面紋的灰陶圈足殘片,人面長3.5厘米,寬4.1厘米,五官清晰,作雙眉相連、尖下巴的造型,形狀有些像猴,屬馬家浜文化遺物。1980年春,在浙江桐鄉羅家角遺址第二層出土一件陶塑男裸像,屬距今約6000年前的馬家浜類型遺物。人像系捏塑而成,陶色淺褐,整體作站立姿態,頭及雙臂皆殘,身高6.5厘米,胸腹前鼓,臀部后突,兩腿微張,腹下塑出形態夸張的錐形男性生殖器。目前,考古學界有馬家浜文化“處于母系氏族階段”的說法,而桐鄉羅家角出土的陶塑人像卻具有父系氏族社會男性崇拜的特點。
薛家崗文化陶塑人面 1981~1982年出土于安徽望江汪洋廟遺址上文化層(第二層),屬薛家崗文化后期遺物;在高13.4厘米,直徑6.5厘米的夾砂紅陶圓柱體上端,捏塑出左右相連的兩個人面,鼻梁凸起,眼、嘴皆錐劃而成。
大溪文化陶塑人頭 1978年冬出土于湖南安鄉湯家崗遺址下層,屬距今約6000年前的大溪文化早期遺物,頭像以泥質紅陶制成,背面凹陷,正面凸起,眉骨、鼻梁及吻部均明顯突出,高4厘米,似為老人頭像。
青龍泉三期文化陶塑人像 1979年夏出土于湖北天門鄧家灣遺址,為距今約4000年前的青龍泉三期文化(即湖北龍山文化)遺物。人像共兩件,以泥質紅陶捏塑而成,皆作跽坐狀的男子,高約7.5厘米。其一,頭頂挽髻,兩手籠套在袖口內,環垂腹前;其二,發式扁平,雙手交疊置腹前,頭部耳、鼻甚顯,眼、嘴模糊,造型頗具淳樸之天趣。類似作品,以前在鄂東北圻春易家山遺址亦有出土,唯保存狀況稍差。
石雕人像
迄今發現不多,大致包括圓雕石刻人像和浮雕石刻人面兩類。
圓雕石刻人像 已發現兩批:①1983~1984年在遼寧東溝馬家店鄉后洼屯遺址下文化層,出土幾件滑石雕刻的小型圓雕人頭,刻工粗獷,造型古樸生動,屬距今6000年前的遼東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石刻藝術作品。②在河北灤平金溝屯遺址,曾出土一批大小不同、姿態各
異的石刻圓雕人像,大者立姿,高 0.334米,眉目清秀,雙手附于胸下,雙足相連,足底呈圓錐形,便于戳立土中;小者高6厘米,作舉手盤腿的姿態,五官與表情均甚模糊;從伴出之字紋陶器來看,這批石雕人像可能是紅山文化晚期遺物。
浮雕石刻人面 共發現2件。1959年四川巫山大溪64號墓出土的一件,以質地細膩的黑色火山巖雕成,平面呈橢圓形,高6厘米,寬3.6厘米,厚1厘米,正反兩面皆浮雕著臉頰豐腴、瞠目張嘴的人面,頂端有2個穿孔,屬距今6000~5000年前的大溪文化晚期遺物。另一件于1973年出土于甘肅永昌鴛鴦池51號墓,白云石雕成,高3.8厘米,寬2.5厘米,平面亦呈橢圓形,在鼓起的正面,用黑色膠狀物粘結白色骨珠以表現人面的五官,神態與巫山大溪出土者相似,頂端有1個穿孔,屬距今4300~4000年前的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遺物。
浮雕石刻人面(四川巫山大溪出土)
此外,還發現兩件玉雕人面:①1976年出自陜西神木石峁龍山文化墓葬,以玉髓雕成,高4.5厘米,寬4厘米,作頭頂束髻、鷹勾鼻、微張嘴的側面頭像,陰線刻成的眼睛巨大醒目,臉頰部位透雕一圓孔。②70年代中期采集于山東滕縣崗上村,屬大汶口文化中期的玉雕作品,人面高3厘米,寬3.6厘米,正面磨光而微鼓,用陰線刻出五官和臉部輪廓,雙目有神,背面有帶穿孔的凸脊。
玉雕人面(陜西神木石峁出土)
以上4件石刻與玉雕人面,均作瞠目張嘴的形狀,并且均有供系繩佩掛之穿孔,推測其用途是原始社會巫術活動中禳災辟邪的護身符。
骨雕人像
1982年 4月出土于陜西西鄉何家灣遺址,屬距今約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北首嶺類型遺物。頭像以動物肢骨作材料,用石質雕刻器刻成,呈圓雕形式,高2.5厘米,頭頂直徑1.6厘米,頸下的軀體已殘缺。雙眉和嘴巴刻成凹槽,雙目呈半球狀鼓起,嘴唇微凸,鼻梁呈三角形。此頭像正視與側視效果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