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雕塑藝術發展簡史 一、雕塑的起源

一、雕塑的起源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雕塑幾乎與人類文明相伴而生,石頭工具的出現不僅徹底地把人類與動物區分開,而且打制的石頭工具已經具有雕塑的特性。而真正意義的雕塑的出現是后來人類對形象的創造,這時的人們不是直接描述自然,而是表達他們的主觀概念和心中的想法。最早的雕塑是一位象征著生殖能力的女性形象(如圖1—1),它具有夸張的乳房、隆起的腹部和臂部的特點,這個形象的誕生是源于惡劣的生存環境。生存與繁殖是一個部落得以延續的關鍵,而女性的生育又是那么神秘而又神圣。這個形象的出現是史前人類對女性生育的崇拜表現,也是一種圖騰文化的雛形。

3.西方文藝復興   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是一次著名的歷史運動,始于1401年,是文化藝術的一次再生。整個西方文化的知識面貌產生了具大的變化。它不僅恢復了古典時期古典美術的形式和題材中的關于人文主義文化的含義,同時強調以科學的態度觀察客觀事物,這種藝術作品突出地表現了藝術家對透視學和解剖學的深刻認識。個性的解放和世俗文化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兩大特點。這一時期產生了許多杰出的藝術家,其中多那太羅(見第5頁圖1—9)和米開朗基羅(見第10頁圖1-10)是雕塑的杰出代表。被稱為“文藝復興三杰”之一的米開朗基羅的藝術成就不僅僅表現在雕塑上,還深入到美術的各個領域。
4.巴羅克和羅可可時期   十七八世紀,受羅馬的影響產生了巴羅克和羅可可風格的雕塑。巴羅克雕塑很少是單件作品或單獨存在,它的設計以四周的建筑為背景,創造出光影、空氣、環境等與雕塑緊密相連的氛圍。才華橫溢的吉安·洛侖索·貝爾尼尼是雕塑家、建筑師、畫家、舞臺設計師和作家。這位天才是巴羅克的杰出代表,他把高超的技術和藝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無論在選題方向,還是在制作方面都表現出驚人的藝術洞察力和精湛的技巧(見第5頁圖 1-11)。18世紀一些英法雕塑家以一種忠于客觀對象的表現手法創造了新型的,通常是肖像的作品,這種風格被稱為羅可可。如讓·安托萬·烏東的《伏爾泰》。 5.19世紀的雕塑藝術   19世紀,在歐洲的許多城市廣場和公共建筑上安置了一大批顯示出卓越技藝的紀念碑和紀念性雕塑。法國著名雕塑家讓·巴普希斯特·卡爾普以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創作了《舞蹈》(見第5頁圖1-13)。整個作品充滿了生氣,節奏流暢優美。弗朗索瓦·呂德的《凱旋門》浮雕(見第5頁圖1-14)充滿了激情和民族自豪感。梅達爾村·羅索把印象派繪畫理論用于雕塑,從而把繪畫和雕塑融合在一起。他的作品表現了在色光的照耀下雕塑最閃動最精彩的部分,而讓其它部分減弱,表現了豐富的光影和人物性格變化(見第5頁圖1-15)。
  談到19世紀的雕塑,不能不提到羅丹。羅丹的藝術天才和獨特個性,使他的作品從墨守成規中走了出來。作為一位天才雕塑家,羅丹的秘訣在于善于用雕像的動態和姿勢表達內心的情感和內涵,并注入了令人無法忘懷的現實主義和人文主義思想(見第9頁圖1-16)。
  布爾德爾雖是羅丹的學生,并深受其影響,但也創作出了大量的折衷于古典傳統與羅丹作品藝術的雕塑。他強調作品結構的建筑性,并帶有一種變形的裝飾味。馬約爾是一位風格迥異的雕塑家,他把一切細節全部拋開,只去表現人體豐滿的體積和單純從容的姿勢,使作品既有古典時期的和諧感又有近代藝術的自然美(見第11頁圖1-17)。

6.20世紀的雕塑藝術   20世紀是一個色彩繽紛的時代,各種思潮和流派不斷產生并流行,并波及整個世界,如立體派、表現派、未來派、超現實主義、流行主義、抽象構成和照象寫實等等,不管這些流派的形式和主張有何不同,他們都是決裂于傳統藝術的新形式。 20世紀雕塑的兩大主流之一是康丁斯坦·布朗庫西(1876~1957)。   布朗庫西對現代雕塑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最重要的貢獻是創始了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象征物,這種象征物的雕塑形式簡潔、強調形體的基本屬性(見第11頁圖1-18)。由于現代生活的急劇  變化和快節奏,以及雜亂無章的事物,人們要求在心理上接納一種單純的、簡潔的藝術形式。另一種是立體派的雕塑,創立人是畢加索,但代表人物是烏克蘭出生的亞歷山大·阿基本科(1887~1964),他的作品特點是把堅實的平面與挖空的開放的體積對比形成一種獨特的節奏和動感,并用凹陷的結構取代原本堅實的甚至凸出的結構使空間流動起來,并探索了正負空間的轉換(見第12頁圖1—19)。立體派的代表還有蕾蒙、杜桑·維隆、昂利·洛郎斯、雅克·李普契茲。   在立體派雕塑家創作的同時,意大利雕塑家們也創造了一種不同的風格——“未來派”(見第12頁圖1-20),恩墻托·波菊尼宣稱:“絕對地和徹底地放棄有限的線條和封閉的雕塑。”“讓我們把人體打開,把環境關閉到人體里面去。”   在這兩大主流之外較著名的流派還有構成派。構成派雕塑家瑙姆、加博、安·培布索奈(1886~1962)在創作中,用一種新的方式把物體所占有的空間進行了新的塑造,他們提出用空間、時間來取代量感,也通過構成雕塑尋求一種建筑新型的表現形式,對建筑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并采用和探討了新型材料,從而把雕塑要素與建筑要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見第15頁圖1—21)。
  20世紀流派是多種多樣的,在獨立于這些流派之外,另有一些具有影響的雕塑家,如(見第13頁~15頁圖1-22、23、24、25): ●讓·阿爾普(1887~1966) 阿爾普是達達派和超現實主義的創始人之一。讓·阿爾普追求一種有機的藝術形式,強調作品是一種生長過程。 ●亨利·摩爾(1898~1986) 在他的藝術創作中發明了兩種重要技法,一是在雕塑上打孔以展示內在的形體結構,二是用不同的形體來匯集成一種作品,并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 ●亞歷山大·考爾德 考爾德的一類雕塑被稱為“活動雕塑”,另一類被稱為“固定雕塑”。他的突出特征是通過工業的方式來制造,從他的設計中,得出一種工業化的非人性的東西,另外他還制作了一些令人愉快的、幽雅的、活動的雕塑。 ●阿爾培托·賈柯梅蒂(1901~1966) 用變形的、細長的人物與現代人的孤獨感引起共鳴。 總之,現代雕塑流派紛呈,花樣百出。所謂“現成品”構成組裝雕塑、“軟”雕塑、喬治·西格爾的波普藝術等等,令人眼花繚亂,但他們的統一特征是用傳統材料與現代合成材料的運用(如金屬線、鋼、布、紙等等),再加上種種新技法,采用聲、光、色、電、速度等等手段,創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天地,為有才能的藝術家提供了一個使人興奮的機會,去創造一個光明和令人鼓舞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