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俠圖畫泰山山水之法
夫法以去弊,法亦生弊。學畫之時,貴其有法,作畫之時,貴其無法,王書俠兄少喜畫,蓋出于性之所好,其時見畫皆臨之,名揚鄉里,復為生計,畫電影宣傳畫數年,后又考入曲阜師范大學美術系,投之名師,則學有法矣。然則學院教育,素描、油畫、水粉、水墨、山水、人物、花鳥,樣樣皆需知之,而書俠獨好國畫山水,畢業后則專事山水。此時,于宋元名家之作一一研究,其后則迷戀于石濤、八大、髡殘、弘仁、四高僧之畫,反復研習,知其用筆之法,得其神韻。學畫之法,一需知古、二需知今、攬古今于胸中,則下筆自有己法。書俠于古今之大家中,尤喜黃賓虹,次喜陳子莊,黃作畫筆筆寫出,渾厚華滋,蒼莽有氣度。書俠學黃法得其性;陳作畫天真活潑、生動有奇趣,書俠學陳法得其氣。
今書俠作山水畫,有宋元明清之傳統,有黃、陳之神韻,有北方之雄、有南方之秀,干枯濃談隨之,疏密有無任之,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然則此非書俠意中之畫也古今之法,固能去淺薄之弊,然久之必生弊,書俠復又研究"四王","四王"之畫妙在知法,弊在成法不變。無法之法,乃為至法,創新之畫,在于以古今妙法為基底,然后師造化、得心源、然后立新法。書俠生于東岳泰山之下,其志在泰山。古今畫泰山之作,皆未能得泰山之神與性。元代雖有王蒙作泰山圖,唯見之記載,而未見其圖,今之畫家作泰山,皆以成法為之,所現泰山局部之景耳,且皆非真泰山之神韻也。
書俠往日之作,皆為后日作泰山之基礎,如何再現泰山之神韻,書俠正努力于此。丙子秋初,書俠偕余游泰山,跡履于無人之徑,賞目于原始之林。余游天下之山多矣,黃山、峨眉之外,似無景,即五岳獨尊之泰山,余已游三遭矣,而今得書俠之引導,方始識真泰山也,每至一深處,即神往不能已,每見一景,即驚呼不能禁,觀止矣!觀止矣!又聽書俠論畫泰山真景之設想,復觀書俠今日之作,情不能禁。今讀者所見之作,皆書俠探索泰山神韻之作也,很有創意,且日臻成熟。書俠創畫泰山新圖,當盡去古今之法,復以泰山之法,書俠之法醒目于世,我與觀者當拭目共觀之。書俠正執教于山東科技大學美術科,創畫教學之余,又深究古今畫史、畫理,泰山神韻再現于畫史,非浪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