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用筆--白描(中國畫用筆分為哪四種)
白描
白描是中國畫技法形式中的一種,主要多用于畫人物或雙勾花鳥畫。工筆畫都是以白描為先,這種方法實與書法的雙勾響榻有關(guān)。唐代吳道子、宋代的李公鮮將其發(fā)展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shù)形式。
此種畫法,全憑線的虛實剛?cè)帷獾旨殎眢w現(xiàn)物體的不同質(zhì)感和變化。象宋代李公峨的《維摩演教圖》和傳為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圖》.不僅人物之須發(fā)畢現(xiàn),服飾纖麗工整,而象維摩身下的贊席從臥榻伯雕花,也都勾勒得絲絲入微,用筆嚴謹不茍。
白描作為國畫的一個畫種,也稱白畫.今天學習人物畫,基礎(chǔ)仍應在于白描,白描可先從臨摹入了,配合寫生。象唐代吳道月的《送月天王圖卷》、元代《永樂宮壁畫》、宋代武宗元《朝元仙仗圖》等復制品,都可作為臨摹的范本。現(xiàn)代優(yōu)秀的內(nèi)描連環(huán)畫,也阿作為線描學習的參考。
白描的線紋要求嚴謹而細致,既準確廠形體。又飄灑而流暢、筆與筆之間有呼應.線與錢訂進屬,毛氣連貫,上下牽掣.象李公餓的《五馬圖》、張淮的《九歌圖》,不管在人物與動物方面,部發(fā)揮了白描的表現(xiàn)力。
線描不僅要向古代名作學習.還可向民間畫師學習,他們對畫線不僅傳有口訣,而在畫技上.無論是堅線、橫線、圓線以及各種圖案花紋,都有過硬的個領(lǐng)。他們可以不用尺子和圓規(guī)等制圖工民畫出直線和曲度不同的圓線。
十八描
人物十八描又稱“古今描法一十八等”,在明代周履靖的《夷門廣牘》和汪珂玉《珊瑚網(wǎng)》中都曾敘述過現(xiàn)把明代汪珂玉《珊瑚網(wǎng)》“古今描法一十八等”,簡稱十八描,摘錄如下:
高古游絲描如周舉類
鐵線描如張叔厚
行云流水描
馬蝗描馬和之顧興裔類一名蘭葉描
釘頭鼠尾描武洞清
混描人多描
撅頭描禿筆也馬遠夏圭
曹衣描魏曹不興
折蘆描如梁楷尖筆細長撇捺也
橄欖描江西顏輝也
棗核描尖大筆也
柳葉描似吳邊f(xié)觀音筆
竹葉描筆肥短撇捺
戰(zhàn)筆水紋描
減筆描馬遠、梁楷之類
柴筆描粗人減筆也
蚯蚓描
汪珂玉的十八描說、是古今程式化措法的一個總結(jié),雖然其中描法亦有相近難分者,但作為古今描法,他已經(jīng)概括無遺。葉惜他文中無圖,現(xiàn)在根據(jù)十八描的線法.前新配以各家圖例,對照研究.即呼理解到這些措法的異同在哪里。
十八描圖例
包括清代王贏手繪本、《點石齋從畫本》。日本谷文晁《寫山樓描法》、和日本畫家尾張勾四臺專本從物十八描圖式》共四種,現(xiàn)選三種以供對照。
這些措法現(xiàn)在歸納為三種類型:一種是無粗細變化的鐵線描法,這種方法最為古老;一種為有粗細變化的蘭葉描類;另一種則是筆線簡化而快速的減筆描類,按上述如下:
類別:
鐵絲描類(無粗細變化):高古游絲描、琴弦描、鐵線描、行云流水描、曹衣出水描
蘭葉描類(有粗細變化):蚯蚓描、馬蝗描、釘頭鼠尾描、柳葉描、棗核描、橄欖描、戰(zhàn)筆水紋描
減筆描類(快速簡化筆線):撅頭描、竹葉描、混描、折蘆描、枯柴描、減筆描
在這三種類型中,象曹衣出水描和鐵線描法就比較接近,在汪阿玉的傳注里,撅頭描和減筆描都出于馬遠、夏圭。另外筆法也有近似處,但在每一類型中,也有特點比較突出的,象戰(zhàn)筆水紋描所使用的顫筆,就比較別致。而用濃淡間錯之法的混描,可以發(fā)揮更大的空間感,所以不同于一般,可稱為線法的一大演變,叮惜這種技法,后來并未得到長足之發(fā)展。
至于每種描法的用筆,應加注意的要點。在王贏所作圖例中都有所說明,讀者根據(jù)例圖所示,可以選取自己所喜愛的描法,或斟酌一、二家、參以己意加以發(fā)揮,成為自己得心應手的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