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書畫特點及存世狀況

在新中國的拍賣市場中,許多古畫屢屢動輒數百萬,多的則以數千萬成交,其中不少是宋元時期的作品,為何宋元書畫會賣出高價?如何收藏、欣賞此時期的書畫?投資宋元時期的書畫又有何風險?在“芷蘭雅集——藝術月談”第三期講座中,曾在紐約索斯比拍賣行供職、現為中央美院特聘教授的龔繼遂博士結合自身研究及市場熱點進行了分析。

元初繪畫有兩條線索,一條是秉承兩宋遺風,特別是劉李馬夏,追求一種皴法,另外一條已經在這個時候真正實踐蘇軾所提倡的文人畫的東西了,這時候就產生了趙孟頫和元四家,元代是承前啟后的時期,它的編碼系統(tǒng)已經改變了,它要用一套邏輯、語言來重現世界的手法變了,同時解讀畫的標準也改變了,改變成了文人畫的體系,但是文人畫的體系關鍵是四個字,書法用筆。

這一個時期中代表人物之一有倪瓚,他是所謂的最為含蓄蘊結,最為簡單,但是簡單中有《六君子圖》,在簡單中充滿了一種自我克制的筆墨情趣,所以有人說,如果江南人家當時沒有倪瓚的畫是沒有身份的標志。有一本書曾講述倪瓚去世后不久,當地有文人仰慕他的名聲,希望把他傳世的繪畫整理出來,編成目錄,當年大概有幾十幅,后來到了明初的時候又有人整理變成了100多幅,清初的時候又整理變成了200多幅,大體是這些東西假的越來越多。

最近20年來,宋元繪畫的分類及成交狀況如何呢?總體來說狀況是很復雜的。首先簡單說說宋元繪畫是國之瑰寶,傳世非常稀少。因為宋代的靖康之難,皇帝都被劫掠北上了,畫作大部分被散佚了,再加上明清之交的時候,任何事情都有一些毀壞。當年一些舊族的收藏在明末之亂時也遭到了非常嚴重的破壞。所以說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一下子一個大社會災難有一個不慎,就是嚴重的毀滅,所以一般認為傳世的宋元繪畫是很少的。

那到底有多少呢?一個基本信息是:《宋畫全集》中敲定的日本、歐洲、美國、北京、沈陽、上海,國內各分省博物館中,北京故宮有250張,上海大概有70至80張,國內其他機構各省博物館,零零星星,美國有三、四個博物館有比較集中的收藏,大都會博物館三五十張,福利爾博物館(音)有20多張,臺北博物館藏得最多,差不多400張。全部的宋畫加起來,有1000張左右。

那么去年北宋特展出了三本論文集,《討論文集》《宋畫》,《宋版書》,根據他們的統(tǒng)計,兩宋一代,團扇類的畫公、私加起來800多張。元畫還沒有進行統(tǒng)計,有兩個可以統(tǒng)計,一個是《中國繪畫綜合》,第一部分是五卷本,第二部分是普及四卷本,還有24卷本的從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國務院中國古畫編輯組編訂的24本,中國各個博物館,包括當年還沒退賠的私人的中國歷代書畫圖目統(tǒng)計,把這元畫加起來,因為元代時期很短,政局動蕩,絕對不會比宋畫多,兩個加起來也就兩三千幅,大部分也入藏各個博物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