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作品網印的技術特點之國畫(水果網套美術作品)
絲網印刷,通常可以分為工業絲網印刷和美術絲網印刷兩大類。美術絲網印刷主要是用于仿制印刷精美術作品,再現其美術作品的風格韻味。本文章將詳細介紹幾種網印美術作品的技術特點,包括國畫、油畫、版畫、無網點層次網印美術作品四種。
近年來,絲網印刷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其市場范圍越來越大,已成為目前應用領域最為廣泛的一種印刷方式,由于它對承印物、油墨等適應性很強,所以幾乎可以適應各種印刷。根據絲網印刷的內容和方法,通常可將其分為工業絲網印刷和美術絲網印刷兩大類。我們平常所見到的一般絲網印刷都可稱為工業絲網印刷。其承印物可以是紙張、塑料薄膜、玻璃、陶瓷、紡織品、電子元件等多種材料,印刷面可以是平面、曲面、球面或凹凸不平的異形物體等。被印件的尺寸可以大至各種大型廣告畫也可以小至各種半導體元件,集成電路等。而美術絲網印刷主要是用于仿制印刷精美術作品,再現其美術作品的風格韻味,如復制名貴國畫、油畫、版畫等,由于絲網印刷具有墨層厚實等優點,因此,其印刷出的美術作品色澤鮮艷、墨層厚實、畫面立體感強,是其它印刷方法所無法企及的。尤其是無層次網點的絲網印刷在美術作品復制上的應用,更加顯現出絲網印刷的獨特優勢。下面就談談網印美術作品的技術特點。
國畫網印的特點和技術要求
國畫是我國傳統繪畫藝術之一,為東方繪畫的主流,在世界美術領域內自成獨特體系。國畫作畫的原理屬于散點透視,構圖視野廣闊,氣勢磅礴,國畫用墨色(分焦、濃、重、淡、清等)和線條來表現形體,有的再涂以色彩,因此有“以墨為主,以線為骨,以色為輔”的說法。國畫描繪景物,要求“形神兼備”,“氣韻生動”,著重意境含蓄,構圖視界寬廣。由于國畫的繪制一般都畫在宣紙及畫絹上面,所以有紙本和絹本之分。按繪畫年代的久遠又分為古畫和現代畫。此外,在畫面上還配有詩文、印章,起到藝術襯托的作用,以表現國畫的典雅、靜美。國畫按其藝術表現形式分為:寫意畫,用簡練有力的寥寥數筆表達出主題的意境,強調“神似重于形似”。工筆畫,一般是用工整秀麗的線條勾勒出形體和輪廓,然后再涂以濃淡適宜的墨色或彩色,強調“以線立骨”。工筆夾寫意,在一幅畫上往往主題是用工筆描繪,而襯托主題的次要景物則用寫意的手法來表現等等。水墨畫,只用焦濃重淡清的黑灰色調作畫,表現的題材大多是山水畫。由于水墨的暈染和宣紙的吸水性較強,使整個畫面的層次相當豐富,并有很好的潤澤效果。彩墨畫,是賦以色彩的水墨畫,按涂色的濃淡程度又分為重彩畫和淡彩畫。國畫主要是用線條、墨色表現形體,有高度的表現力。在表現手法上有工筆、寫意、白描、工筆兼寫意等方法。它主要的特點是“以墨為主,以色為輔”。所以印刷制作時必須抓住焦、濃、重、淡、清五個不同濃度墨色來表現。色彩則要明朗。沉著、樸厚、柔和、和所謂“以濃而膩、淡而不薄”的民族繪畫特色。由于國畫不是以色彩取勝,強調的是藝境,是階調的分布。因此,在印前制作時我們首先要強調定標,黑白場的數值一定要準確,白場數據一般都是根據畫面的冷暖色調確定。國畫大都留有空白,即宣紙底色。在制版中,處理國畫空白的技術難度最大。若按三原色絕網(無網)或三原色白平衡制作,則圖中空白與印品白紙分不開,破壞了畫面構圖,而且高調層次中水墨滲暈的效果也會損失,某些畫面氣氛不能很好體現。因此,在復制前要對國畫作品認真分析研究,根據作品的風格、基調,將宣紙空白定為淡冷灰色系或淺暖灰色系,使底色色調與作品基調相呼應,更好地烘托作品的意境。對于黑版的確定,由于國畫極重視用黑墨,因此可采用全調黑版。總之,要充分領會原作的意境和特點,黑墨的焦、濃、重、淡、清五種等級要準確使用,并拉開層次。黑版最輕處,也即是畫面的亮調部分,可根據情況選用淡清黑墨表達,可以從1%的網點起用。此外,國畫多忌使用過分鮮艷的顏色(寫意類尤其突出這點),因此分色時要有意控制暗場的C、M、Y(一般小于50%)。國畫的清晰度調節原則是中等偏低,不能太過,以免失去畫筆的運筆特點和紙、絹等材料的暈染風格。對于以黑墨線條為主的國畫,銳化量應適中,不要太大。尤其對于強調水墨渲染的國畫,要突出表現渲染的氣氛和意境,可將銳化強度降低。
如清新淡雅、飄透空靈的淡彩水墨畫中,將宣紙白處的Y、M、C網點百分比數值定為4、4、7或5、5、8的淡青灰色,這種淡青灰的底色能更好地烘托出作品含煙帶雨、寧靜淡遠的氣氛。描繪夕陽山色、江水奔流的大幅重彩水里畫中,宣紙白處的Y、M、C網點百分比可定為6、6、3或7、6、4的淺暖灰色,這樣畫面中淺調色彩也會呈現出以絳紅或絳黃為主的暖調,較好地體現出作品氣勢恢宏、渾厚凝重的特點。一些工筆仕女畫中,宣紙白處的Y、M、C網點比例可定為6、4、3或7、4、4的淺黃灰色,以突出作品所表現的恬靜、嫻雅的韻味。古畫或仿古畫復制時,底色應略深一些,底色Y、M、C、Bk網點百分比定在9、5、5、3左右,底色中稍加一點黑,可令底色更為平穩,較好地反映古畫莊重、質樸的特色。
國畫體現著水墨自然滲化的韻味,有的輕輕點點,若有若無,給人一種彩色與墨色的透明感、潤澤感,由于印前電分工藝粗糙的弊病,還有在翻拍過程中的一些缺陷,反轉片在制版時的放大倍率很大,即使按以上的方法定標,高光提亮之后,仍有許多清晰的顆粒無法去除,深的地方仍約有8%~12%的網點;如果繼續提亮,勢必會損失掉微弱的淡清墨層次,對于國畫來說,其原稿使用細微層次強調的量本來就相對較少。而淡清的暈染色調又是國畫藝術的重要特點,淡色墨襯托出空間、遠景而構成氣韻。清墨的變化也是相當微妙的,尤其是寫意畫。因此我們印前在使用極高光提亮時一定要特別注意。不可提亮太多以至將這些特點給弄丟了。對于剩下除不掉的一些可用修版的方法修去,就是將Y、M、C版的地色修凈,實踐經驗,只保留BK版上5.5%~8.2%的平網,這樣就可達到理想的淺灰地色的效果。水墨畫是國畫的一個重要形式。水墨畫在印前制作時,黑灰二色版的階調、色量要有區別。黑灰版階調的連接至關重要。黑版一般放足,階調拉長,著重于中、暗調區域,焦墨部分網點值要偏深些,壓縮小量的清墨部分。根據原稿情況進行限位,使高光部位保持3.4%~10.2%網點。灰版主要渲暈的清墨,必須強調高光層次的完整,在中暗調區域只是作為黑版的襯托。
水墨畫的印刷物主要是使用宣紙,它也是中國傳統繪畫用紙,絲網印刷水墨畫,最好是選擇吸水性好的棉料宣紙。配制水性印墨可采用漿料1份加水10份溶解后,再加固色劑與顏料或墨汁。這樣就比較適合宣紙網印國畫(彩墨畫和水墨畫)一類作品。傳統水墨畫的理論中,一般把墨色大致分為:渴墨(用墨清淡而筆較干,其墨色淡而筆跡毛,有一種輕松潑辣味);清墨(以清水調少許墨汁,滲化力很強,墨色清淡而透明,有清潤明凈之感);淡墨(使用墨汁時調水段很多,滲化力很強,墨色灰而透明,有蒼范幽遠之感);重墨(使用墨汁比較濃黑,含水量較濃墨為多,較有滲化力,墨色重而滋潤,有流暢之感);濃墨(使用墨汁不粘稠,但墨色濃黑飽和,有沉雄厚重之感);焦墨(使用墨汁粘稠,墨色焦墨枯澀,有粗曠老辣之感)。即所謂“墨分五彩”。而在手工繪制黑圖片中,可選擇一幅水墨畫樣稿,將調好的水性印墨分別網印在宣紙上,作為標準色階,以便對著樣稿的色階進行比較,便能準確繪制渴墨、清墨、淡墨、重墨、濃墨、焦墨等不同的黑圖片。水墨在實際的運用中又有許多技法,如潑墨、積墨、破墨等,遇到此類圖時必須使用噴筆細心繪制黑圖片。網印先以淡墨,趁濕再以重墨疊印互相滲化而產生自然變化。若是達不到預期效果,那么只好在最后一道工序潤筆加工處理。
網印水墨畫的絲網一般可選擇尼龍絲網,以200~250目為宜。網版的制作宜采用直接感光制版,把乳劑和光敏劑混合,經充分攪拌后就可以使用。水墨畫必須定位感光制版,印刷時采用定位印刷,在大量套印時非常簡便。制版可用網框定位法:在感光臺一邊釘上一條角鐵,角鐵一面與感光臺平行;黑圖定位法:把黑圖置于定位好的網框下,移動至適中位置,然后把網框移去。用壓鐵把黑圖壓住,使它不能有絲毫移動。把黑圖一邊掀開,在十字相應處的玻璃上貼上十字膠紙,放下黑圖,檢視玻璃上的十字膠紙與黑圖的十字線條是否對齊吻合。如果不對,要立刻揭起重貼,直到完全吻合為止。以此要領,把黑圖上的4個十字線貼在玻璃上。由于水墨畫用紙是生宣紙,其性能吸水、滲化。在絲網印刷時墨色易滲露,透過紙質而沾到臺板面上,直接破壞畫面效果。因此,網印臺板上應鋪上一塊羊毛氈吸收墨汁,不影響畫面效果;色序可選擇先印淡色后印深色,不等干燥,一塊接著一塊印刷,一氣呵成;套印完成后,有的還需進行局部渲染,二次加工;印刷成品進行裝飾和裱糊,然后選用木制鏡框裝好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