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油畫概觀(一)(中國當代油畫史)
一、作為重要背景的文革美術
要了解中國當代油畫,我們有必要清理一下歷史。在這里,我將從文革繪畫談起,因為如果我們對文革繪畫的狀況不了解,就不可能理解為什么會出現新潮繪畫,也不可能理解為什么當代油畫從85發展到今天的情況。那么,文革的油畫是什么樣子的呢?可能在文革的時候大家還沒有出生。文革期間的情境與今天是完全不一樣的,所有藝術創造完全是由官方統一進行控制。所以,藝術家要想出人頭地,唯一的途徑就是參加政府舉辦的美術展覽。而且當時只有一本雜志就是《美術》雜志。事實上,當時藝術家出名的機會很少,也不像今天有很多畫廊、美術館,可以自由舉辦展覽。這在當時是不可能的。文革時期由政府舉辦的展覽,都是有明確題材限制的,而且創作都是圍繞重大政治事件和黨中央發的一系列文件來進行創作的,比如說毛主席到廣東農村視察以后,或者出現重大的政治事件,就有藝術家去畫這些體裁。這在學術上叫做“題材決定論”。
文革美術是由內容決定形式,而不是像現在,在那個時候藝術家如果要創作一件作品,必須服從與政治的需要,如果違反這個決定,你的作品不但不能參加全國美展和各省市的美展,而且還可能被打成一個反革命分子。現在同學們聽起來很好笑,當時確實有很多藝術家的繪畫創作因為不符合中央精神,被打成反革命的。那個時候有一個創作模式,叫“三突出”,是江青提出的,她當時是中央文化革命小組的組長。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作品。
這是《要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放圖片)它反映了毛主席在文革期間接見紅衛兵的情況,但是這幅繪畫明顯和文革以前的油畫是不同的,文革以前的油畫主要是向蘇聯學習,強調油畫的灰色色調,強調忠實于現實,這張畫并不是按現實主義原則處理的,大家知道,毛主席接見紅衛兵的時候,當時有一大批領導都跟著他,包括林彪、周恩來等等,但是這張畫中其他的政治領導都不見了,只有毛主席一個人,而他周圍都是紅衛兵。當時對領袖在畫上的出現有一個嚴格的規定,即一定要出現在視覺中心,毛主席在這幅畫中是出現在中間偏左的地方,在他周圍稍微有一個空檔,由紅衛兵圍成一個圓圈,由于他們的姿勢向毛主席傾斜,就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地位。而且,為了顯示毛主席的健康,同時強調紅海洋的氣氛,整個畫面都是用紅顏色處理的。毛主席就像一個發光體一樣,像一個太陽一樣,四周的光線就是由毛主席這個發光體發出來的,這幅畫還有一種舞臺造型的特點,這在當時叫做革命的現實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現在這樣的處理方式已經很少了,但是文革時是大量出現的,我認為,這幅畫是文革繪畫的代表性作品。
在1966年的時候,郵政部曾經發行了一套郵票,就是《毛主席和我們在一起》,在畫中,毛主席處于中心,基本的色調就是紅色的色調,看來,這幅畫對后來畫毛主席的創作影響很深。因為時間很緊,我不能給大家介紹很多,同學們可以通過相關的資料查閱一下,當時大量的畫都是這樣的。
二、“后文革”時期的繪畫
到了1976年,也就是毛主席逝世以后,中共中央一舉粉碎了“四人幫”,這個時期被歷史學家叫做“后文革”時期。從1976年到1978年,即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前,就是后文革。華國鋒那時任中共中央主席與國家主席,他雖然把四人幫抓了出來,但是在思想上還是延續了文革時期的東西,所以,那時在藝術創作方法上和文革還是一樣的,即還是強調題材決定論,強調內容決定形式。文革與后文革不同在什么地方呢?我認為在于被表現的題材發生了變化。比如文革批判鄧小平,文革后期則是歌頌鄧小平;文革時期說四人幫是英雄,文革后期就是批判四人幫。
我們再看另外一幅畫《葉副主席、鄧副主席在軍委擴大會議上》。(放圖片)在這幅畫中,曾經被批判過的鄧小平成為了中心人物,而在文革期間,四人幫為了達到他們篡黨奪權的目的,把鄧小平、劉少奇等一大批革命老干部全部當作走資派進行批判。應該強調的是,后文革時期雖然政治題材很左的創作占了很大的數量,但是也出現了一些積極的因素,如陳逸飛先生當時畫了一幅畫《占領總統府》,在畫中,一群解放軍戰士在蔣介石的總統府上升起了解放軍的軍旗,這幅畫消除了極左的創作模式,更多的是借用蘇聯的現實主義方法,它對后來的繪畫影響非常深刻。
“后文革”時期結束是以一個標志性的日子為標志的,這個日子就是1978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鄧小平與陳云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的照片。(放圖片)這時開始強調“實事求是”,并展開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這一次大討論對促進整個全國人民的思想解放,進行政治改革運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當然,這一次會議對美術創作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時出現了一種超越文革創作模式的藝術探索嘗試。當時在美術界、文化界、文學界思想空前活躍,也開始出現了批判四人幫與個人崇拜的創作。而在文革中,當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時根本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創作,創作什么都是由領導決定的。比如在文革時期,陜西非常有名的創作集體,一個叫“秦文藝”,一個是“秦文美”,這兩個藝術家群體都非常優秀,他們創作的題材都是根據領導要求進行的,比如毛主席在延安窯洞接見農民等等,毫無疑問,這在今天已經是不大可能的了。
三、對文革美術的反撥
1979年以后,最重要的現象就是傳統的創作模式與展覽模式被打破了,藝術家除了能參加各類全國美展之外,還組織了一些民間自發性的美展,比較著名的是“上海12人畫展”,而在在北京,則出現了“星星畫會”展與“北京油畫會”展,還有“同代人”展覽等等。1980年第一期《美術》雜志發表了理論家栗憲庭采訪星星畫會藝術家的文章,藝術家曲磊磊針對文革的創作模式提出了一個反命題,認為藝術創作應該強調自我表現。而另一個著名的藝術家吳冠中也針對文革中流行的“內容決定形式”論提出了“形式決定內容”的觀點。
在今天,我們會覺得他們提的問題很正常,但是在當時,這兩個觀點都受到了一些人的批判,也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但這對美術界解放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段時間的思想解放是一步步展開的,隨著國外藝術家的展覽與外國畫冊的引入,大家都開始踴躍向西方現代藝術學習,并將其視為反叛文革的武器。于是,在文革中被禁止的創作題材,比如山水畫、花鳥畫、靜物畫、女人體等等又活躍起來。創作手法也越來越新穎。大家再來看這幅畫《有過普希金銅像的街》。(放圖片)畫中的街道十字路口原來有一個普希金的銅像,但是文革期間被紅衛兵小將砸掉了,這幅畫由于學習了印象派畫法,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震動,為什么呢?因為從反右一直到文革,印象派都是當成資產階級文化來對待的,在1957年,中國美院有一個副院長金冶提出了油畫要向西方印象派學習,后來被打成了右派,現在看來這是不可思議的,有的藝術家也只是將其放在家里偷偷的看,不敢拿出來,所以當時陳鈞德學習印象派的做法引起了巨大的震動。但是一些思想僵化的人卻說這是在向資產階級文化投降,不過更多的年輕人和更多的藝術家已經闖出了創作的禁區。
這張照片就是 “星星美展”在中國美術館門口展出的情境,不過,這一展覽沒到一天就被公安局封了,這個展覽在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我們現在來看 “星星美展”作品的時候,會覺得非常一般,但是在當時的確在美術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動。這是因為當時處在一個很封閉、禁錮的環境中,和現在的環境是絕對不一樣的。
這幅畫是北京的藝術家馮國東畫的,(放圖片)他去年剛剛去世,在當時他還是一個工廠的清潔工人,他用西方的手法畫了《自在者》,是將過去、現在和將來表現在一幅畫面上,作品根據夢境創作而成,畫的上面出現一些幽靈,既可以理解為一群在“文革”中被“四人幫”迫害致死的含恨幽靈;也可以理解成在十年大災時被扭曲的形象,這幅畫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也是受批判的對象。同學們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把當時的《美術》雜志翻閱一下。
這也是同期出現的一張畫,畫中畫的是誰呢?是法國的一名著名的哲學家薩特,這幅畫叫《他是他自己——薩特》,(放圖片)作品強調了存在的重要性。作者說過,“從畫薩特的自我表現,我想強調的是薩特在他理論中堅定的指出,人的本質存在的意義,存在的價值,要由人自己的行動證明,決定對繪畫這一學科同樣存在這樣一個現象,每一個藝術家創作的動源與行為中說明他自己。”
這一幅畫是藝術家詹建俊畫的《高原之歌》。(放圖片)畫的是一個藏族姑娘騎著耗牛在日落時回家的情景,畫面非常有感染力,也很有詩意。在當時全國美展上展出的時候,畫周圍圍滿了觀眾,影響非常深。通過對比,同學們可以看出來,油畫一步一步是怎么樣走到后來的情況?同學們有興趣的話,可以查相關資料,就可以知道繪畫發展到今天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四、“傷痕繪畫”的出現
隨著對真理標準討論的逐步深入,在當時,文學界創作出了反思文革的文學作品,很著名的是由青年作家盧新華創作的小說《傷痕》,所以后來凡是對文革進行控訴、反思的小說就叫做“傷痕小說”,往后也出現了“傷痕戲劇”、“傷痕繪畫”,都是對文革進行反思的。我下面給同學們放一些圖片,都是“傷痕繪畫”。應該說明的是,從1949年到1979年以來,30年間的作品中,美術創作全部都是歌頌黨的領導,歌頌我們美好的生活,不允許你對社會陰暗面進行暴露。這個“傷痕繪畫”沖破了禁區,從過去的“歌頌”轉變為“暴露”,即從“文革”中一味追求“紅光亮”、“高大全”的喜慶場面轉換到正視現實的悲劇場面上來,很有意義。
我們先來看一下藝術家尹國良畫的《千秋功罪》。(放圖片)這幅畫反映的是1976年周恩來總理逝世的時候,革命群眾為了悼念周恩來總理,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悼念儀式。他們在悼念儀式上提出了打倒“四人幫”的口號,“四人幫”感到非常震動,于是派武警把這些人鎮壓了,還說這是一個反革命活動。中共中央在打倒“四人幫”以后,為4?5平了反,藝術家便用記錄的方式反映了當時的情境。在畫中,有一個女青年被打死了,倒在了悼念周恩來的花圈旁邊,鮮血灑在了人民紀念碑上。同學們要了解這個事件,才能夠深刻了解這幅畫的意義。
這幅是程叢林畫的《1968年某月某日雪》。(放圖片)1968年是中國文化大革命最混亂的時期,死了非常多的紅衛兵小將,這幅畫反映的是戰斗已經結束,有一方紅衛兵失敗了,有一方紅衛兵勝利了,悲劇就在于雙方都認為自己是忠于毛主席的,勝利的非常高興,失敗的也不向勝利者低頭。這個畫面用的是灰色調,人物是通過寫生過來的,在造型和色調上都和文革時期紅光亮的模式不一樣。
作品《為什么》也是“傷痕美術”,(放圖片)反映的是武斗以后,幾個紅衛兵坐在馬路邊,有的同伴受傷了,有的同伴犧牲了,他們在考慮為什么人民要互相殘殺。這樣的畫很多,我就不一一舉例了。
五、關于“生活流”繪畫
在當時還出現了一種繪畫,是“生活流”繪畫。表現的是生活中普通勞動者生活的真實狀態,所以有的人把它叫做“鄉土寫實主義繪畫”,里面的有一些畫家分別借鑒了西方藝術史中不同的大師。比如有人借鑒的是米勒,陳丹青就是代表;還有人借鑒的是懷斯,又如何多苓就是一個代表。
文革期間幾乎每一個單位都要畫尺寸很大的毛主席像,而作品《父親》借鑒了超現實主義藝術手法,并以領袖畫的尺寸及形式畫了一位勤勞、善良、樸實而貧窮的中國農民形象,(放圖片)它體現了勤勞、善良、樸實、貧窮的中國農民的真實處境,所以一出來就在中國文化界就引起了巨大的震動,影響遠遠超出了美術界。另外,它與其它“傷痕美術”一道引發了關于形象的真實性和典型性的討論。據介紹,這幅畫出來時幾乎就被槍斃了,在四川美術界,就有領導就說這幅畫有問題,不讓展出,作者最后只好在老人左邊的耳朵上加了一支筆,以顯出了這個農民是有文化的。這就是當時特定的時代,藝術家要想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真實感受是很難的,不像我們今天想畫什么就畫什么。如果這幅畫在今天展出來,不會有人那么激動了,所以一定要在1978年,還要在文革的背景下,才會引起震動。
再來看著名畫家陳丹青畫的《西藏組畫》,(放圖片)這幅畫在當時也引起了巨大的震動。在文革中,藝術家也畫生活中的人,但都是經過粉飾了的,陳丹青在學習了米勒的畫法以后,直接到生活中去寫生,把原生態搬到了畫面上。《西藏組畫》由《進城》等七幅畫組成,它拋棄了主題性繪畫的傳統,用寫實的手法,表現了藏胞生活中的尋常景象,成功地強調了藏民的淳樸、強悍,以及他們貧窮和落后的狀態。《進城》描繪了一個藏族男人和妻子一同進城的場景。在色彩和筆觸的運用上盡量樸實,渾厚的灰褐色幾乎是畫面上唯一的色彩,而且很有凝重感。畫得非常瀟灑。在當時中央美院畢業生展覽上,這幅畫搶了所有人的眼光,此后有一大批人到西藏去畫西藏,一直到現在還有人在畫西藏,但很多都是跟在陳丹青后面的,他當時是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非常了不起。
這幅作品是何多苓畫的《春風已經蘇醒》,(放圖片)作品取材于何多苓的知青生活。不過,這極其平凡的農村場景,被表達得非常的富有詩意。畫面暗示:苦難即將過去,希望正在萌生。作品在逼真細膩的寫實描繪中流露出現代中國懷斯式的感傷情調,在荒涼、寂寞的畫面中傳遞著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作品非常注重寫實,技巧很高,這幅畫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我總覺得,如果文革晚點結束,如果沒有前衛藝術的到來,何多苓肯定是中國油畫史上的超級大師,他的技術無懈可擊,很可惜,因為中國發展太快,他的風光、天才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一個新的時代就來到了。
來源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