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靜物寫生方法步驟 1 擺靜物(油畫靜物寫生技法)
(一)擺靜物
請不要小看,擺好一組靜物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美術學院的老師們在給學生擺靜物或肖像的時候,總是花費很多時間,有時要整整一個上午才能勉強擺得滿意。往往有這樣的情形:忽然之間全班同學都畫得不好,或者相反都出乎意料的好,這多半和老師擺得好壞,以及難易是否合乎學生程度大有關系。可以這樣說,如果靜物擺得好或適合自己的程度,這張油畫就成功了一半。因為對象本身如果不好看,不和諧,引不起你的興趣,是很難把它畫好的。這就象一支不堪入耳的曲子,任憑歌唱家的嗓子有多好,也唱不出悅耳的聲音一樣。所以在畫靜物之前,首先要下功夫把靜物擺得滿意,才能動筆,切不要隨便擺點什么就動手作畫。
一般說來擺好一組靜物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畫什么。畫瓜果還是蔬菜、樂器還是炊具、鮮花還是魚蟹,要先有考慮。凡是覺得有意思的物件都可以用來作畫。一組靜物最好有一兩件東西作為主體,其它東西作為陪襯,形狀要有大有不,造型要好看而且有特色,色彩明確而豐富。事先可以適當多準備一些東西,以便擺的時候有所選擇。
二、選擇光線。最好取北面窗戶進來的光線,光源比較穩定。初學最好將靜物擺成四分之三受光或正面平光。暗部不宜過多,因為暗部色彩比較難于辨別,背光則更不容易畫好,但往往有特殊效果。在擺的時候要充分利用光線造成的明暗對比或物體之間的深淺對比來顯示對象的結構形體特征和色彩效果。一般可以采用明背景前面深的主體或暗背景前面的主體,或中間色背景前面和暗兼有的主體。
總之,要充分注意到整個靜物的大塊明暗對比和黑白分布。要盡量做到層次分明,變化多樣而又統一在整體之中。
三、組織色調。這是擺靜物時要特別以重視的(關于色調問題詳見色彩章節)。首先是根據已確定的物體來選擇環境色彩(即背景和臺面的色彩),使 靜物處在統一而又有對比的環境之中;如兩者不協調時,可用更換襯布的辦法使之協調。在通常情況下背景應和主體在色彩上形成一定的對比關系,或者至少應和主體在色彩上和明度上不要太近似,否則就會使主體和背景含混起來,不易畫好。另外由于背景和臺面在畫面上占的面積比較大,因而改變它們的色彩常常會使整個靜物的色計發生極為明顯的變化。
組織色調包括多方面的因素,主要是色彩的冷暖對比與和諧,運用色彩面積的大小、形狀的變化,布局的疏密、平衡與照應以及色彩的強、弱、深、淺、灰、艷等等進行整體的安排,達到對比與和諧的統一,求得響亮的色彩效果。
四、構圖——物體的組合。如何把一些不同的物體組織在一起,使它們處在一種相互聯系的和諧的環境之中,這在繪畫上叫作構圖或叫布局。它是一組靜物的骨架,對即將進行的油畫寫生起著決定的作用??梢允孪仍O想好大致的構圖布局再擺,也可以一面擺一面不斷調整物體和周圍環境的位置,增添一些東西或減少一些東西,以及更換不稱心的襯布,移動靜物臺座的位置等等,直到覺得滿意為止。
在擺靜物的時候有時常常苦于找不到合意的襯布,這也沒關系,可以用各種不同質地和不同色彩的衣服、毯子、頭巾、枕巾等來代替。有時一塊破舊的木板或舊的臺布比起新的料子會更富有神奇的色彩。也可以干脆將靜物擺在地上、墻根下、窗口或自然環境中,常常也有特殊效果。
整個擺靜物質過程,實際上也是靜物寫生的構思過程,對畫家來說乃是一種美的創造,它自始至終都包容了畫家對美的思索和探求。
擺靜物時的構圖組合和繪畫中的構圖基本相同,這里簡要談談構圖的一般規律:任何物體及其相互組合都可以用最簡單的線條和幾何形加以簡化。這個被一再簡化了的物體及其與周圍環境的組合在畫面上所形成的大小形塊及線條運動走勢就是圖畫最簡單的構架一一即構圖。如何使這個簡化了的構圖結構富有特色是畫家極為關心的問題。
⑴ 線的運動和形塊組合。在構圖規律中,線的運動和形塊組合一向被認為是構圖的核心因素。任何一幅名作都可以被分解為不同的幾何形狀和線條的嚴密組合。它們互相交錯,互相聯結,組成多種多樣的節奏變化。研究名作的構圖對我們提高構圖能力有很大幫助。形塊的大小、曲線和直線的穿插、各種幾何形的組合,最后可以歸結為最基本的構圖骨架。把極為復雜的景物用最簡單而又最嚴密的幾根線條表示出來,這是作品最基本的形式特征,可以給人以明確的印象。
⑵ 構圖中心。靜物的主體部分一般都是構圖的中心部分,也是需要引起人們注意的部分。這部分在色彩和造型上都應讓它處于比較突出的位置,一般處于畫面的中心附近,而周圍物體或布紋等線條的走勢應使其產生一種向心力。
⑶ 變化和統一。如果是一件物體的靜物,一般比較簡單,應求其變化。兩件物體的組合,最好有一大一小,形式上也要有一定變化。當然,如果兩件東西一樣大小,形狀基本相同,只要處理得當也可擺得與眾不同,饒有興味。三件東西的組合一般總是兩件靠在一起,另一件稍離開一點以求得變化和平衡。但也可以三件東西并列。也可以三件東西形狀色彩基本相似,處理得好也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這里說處理得好,就是說要動點腦筋,從比較規則的對象中找出它們的那怕是微小的變化來。這就是統一中求變化。因此,可以這樣認為,構圖組合有其一般的規律,但也不能生搬硬套,有時需要突破舊的成規才能出現新的格局。但總的規律則是多樣中求統一,或統一中求多樣。在紛亂中見條理,在規則中見變異。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作品才會豐富耐看。
⑷ 疏密相間。有疏有密也是構圖變化的重要法則。中國畫家常用“疏可走馬,密不通風”來形容疏密在構圖中的運用。為了使構圖具有不同的特色,強調疏密關系是很有效的辦法。
⑸ 平衡與照應。平衡與照應同樣是人們正常的審美心理要求,一件藝術品在構圖上要取得平衡是一般規律,但絕對的平衡,又會給人呆板的感覺,因此常見的情況總是在平衡中求不平衡,或在不平衡中求平衡,使得作品產生節奏和韻律。在不平衡的狀態下求平衡的辦法是照應,照應的形和量并不是數學上那種相等的關系,而是象一桿秤那樣,一邊是龐大的物體,另一邊則是小小的秤錘,它們雖大小不一但卻是平衡的,這種四兩壓千斤的關系就是我們所說的平衡。
⑹ 對比與統一。對比與統一是繪畫的主要規律,不論是黑白處理還是色彩配置都不能忽視對比與統一原則。對比有色彩對比、黑白對比(明暗對比)、形狀大小對比、曲線與直線對比,質感對比或粗細對比等等。最重要的則是黑白(明暗)對比和色彩對比。一件作品(或一組靜物),如果只有統一而沒有對比,會顯得平淡無味,引不起人們的興趣。但是如果只有對比而不統一,也會顯得雜亂無章,使觀眾無法集中注意力。因此,在構圖的時候這兩個因素都要十分重視。如果你擺了一組以淡色為主的靜物,則最好能放一點深色物體或襯布加強黑白對比。如果淡色靜物的瓶子或毛巾上已有一些深色的花紋或圖案,或者淡色物體的投影比較深而明顯,不加深色物體也可以。相反如果你擺了一組深色靜物,則最好加一點淡色物體或淡襯布。如果從色彩對比來說,道理也是一樣的。在冷色為主的靜物中應擺一點暖的色彩,在暖色為主的靜物中則應增加一點冷色,冷暖或黑白對比各半的靜物中則應使其有一個主導的色調傾向。
來源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