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油畫的發展史(西方油畫起源及發展史)

  此時的延安,畫家的畫風受到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影響,傾向文藝為"工農兵服務。"徐悲鴻的寫實主義正好與當時的時代相和,逐漸形成了中國規范化的油畫。

  在"新美術必須與人民結合"的觀點的影響下,寫實主義一統天下,風景、靜物、人物等題材被冷落。這個時期誕生了一批革命歷史畫,如胡一川的《開鐐》、王式廓的《參軍》、羅工柳的《地道戰》、董希文的《開國大典》、李宗津的《飛奪蘆定橋》、艾中信的《過雪山》等。隨著群眾運動的展開,中國油畫進入了"全盤蘇化"的局面,以巴維爾·彼得羅維奇·契斯恰科夫教學體系為核心的油畫教學迅速成為我國油畫的單一教學體系,并培養了一批油畫骨干力量。此后,一批油畫家在"民族化"精神的擴展中對單一的油畫體系進行了突破,形成了羅工柳的《在井岡山上》,李化吉的《文成公主》,袁運生的《水鄉》,徐堅白的《舊居前的留念》等作品。

  1964年,在"一切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下林彪、江青等對文藝界進行了一場文化掃蕩。不少畫家的作品被洗掠一空,鐘涵的《延河邊上》、杜鍵的《在激流中前進》、李化吉的《文成公主》、秦征的《家》等都以莫須有的罪名示眾批判,并被破壞殆盡。

  另一方面,油畫成了造神的工具,《毛主席去安源》成為其時典型之作,印刷量在當時達一億張以上。此時,部分青年油畫家開始嶄露頭角,如陳丹青、沈家蔚、陳宜明等。代表作品有:《永不休戰》、《黃河頌》、《淚灑豐收田》、《我為偉大祖國站崗》等。

  文化大革命之后,是文藝的開放期,各種形式的畫會風起云涌,繪畫形式也變得豐富多樣。其中羅中立的《父親》、陳丹青的《西藏組畫》、聞立鵬的《大地的女兒》、詹建俊的《回望》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佳作。在最初的藝術噴涌期過后,油畫又走到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中國畫壇迫切需要更現代,更新鮮的空氣。其中胡悌麟、賈滌非的《楊靖宇將軍》,蘇笑柏的《大娘家》,俞曉夫的《我輕輕的敲門》等作品,在當代意識的關照下對主題性繪畫作了新的開拓。

  然而,雖然文化的禁錮已經解除,但由于各種原因(主要是經濟上的原因),大部分畫家的眼界與思維尚未完全打開,以領略當今世界各種紛繁復雜的變化,因而缺乏真正的具代表性的作品。但畢竟,中國的油畫此時已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正在學習、蛻變,并不斷地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