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油畫是怎樣“煉”成的(陳丹青天價油畫)

  藝術品,曾被譽為是繼房地產和股票之后的第三大投資領域。藝術品門類中,當代油畫由于頻爆天價,引起國人的特別關注。就在4月11日結束的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上,44歲的武漢籍油畫家曾梵志的作品《毛主席和我們在一起》,拍得816.75萬港元。

  天價油畫是怎樣"煉"成的?記者近期趕赴北京進行了探訪。

  油畫的天價令人咋舌

  4月下旬,北京國貿大廈,國際畫廊博覽會在這里舉行。博覽會推出了33名亞洲年輕藝術家的個人作品展。他們大都是1975年前后出生的油畫家。記者在現場得知,尺寸稍大的作品,單幅價格均在100萬元左右。

  而100萬元,對于當代油畫而言,其實只能算是"小兒科"。

  4月底,中國嘉德2008春季拍賣會的中國油畫及雕塑專場中,劉小東油畫《溫床NO.1》以5712萬元人民幣成交;王懷慶《沒家的家具》以2800萬元人民幣成交。

  再往前,據今年3月發布的《2008胡潤當代藝術榜》--2007年公開拍賣的油畫作品總成交額,曾梵志以2.37億元在榜單上排名第四,另一名武漢畫家冷軍以4000多萬元的交易額排名第24位。

  如果要問當代油畫給大眾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無疑,就是那令人咋舌的動輒上千萬元的價格。這樣的價格,就連畫家本人也感到吃驚,因為當初他們售出這些作品時,并未達到這樣的天價。

  而傳統的國畫大師齊白石、張大千甚至中國古代著名大畫家,其單幅作品能拍出200萬元左右,就已經算是不錯的了。

  天價是資本炒作的結果

  在畫廊博覽會上,一名油畫家直言不諱地告訴記者:傳統藝術大師的作品確實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和收藏價值,但是,因為作品收集的困難等諸多因素,造成炒作困難,作品價格當然就上不去。相反,當代油畫家大都與專業畫廊有合作,雙方簽約,畫家負責畫,畫廊負責銷。由于有畫廊這樣的專業機構的運作,畫家的作品價格自然就是一年翻幾個跟斗。

  據了解,有一類天價畫家,他們根據畫廊市場運作的需要,把自己曾以較低價格賣出去的作品,能夠收回來的都盡量加價收回來。然后畫廊通過拍賣會來回炒作,把作品炒成天價后,自然就能吸引資本持有者跟風。

  生活在北京的湖北籍油畫家饒青松和游敏對記者分析說,天價是一種炒作。一些閑置資本進入市場充當莊家,買斷部分油畫家的作品,進行市場炒作,當價格達到一定高度后,就會有人跟風。

  在北京,記者碰到了來自南京的著名當代藝術評論家茅小浪,他現被湖北宜昌809藝術區聘為藝術總監。茅小浪分析說:"據我對藝術史的研究,當代油畫的天價肯定是資本現象,天價是廣告效應,是為了吸引別人跟風,其水分和泡沫是顯而易見的。"

  天價讓畫壇心浮氣躁

  一名飄泊北京的青年畫家,十年前曾經付不起房租,不得不以自己的油畫來抵房租,但十年后的今天,他的畫已屢屢拍出數百萬元的天價,人們想要從畫家本人手上拿畫,幾乎要提前一年排隊預訂。如今,畫家在北京已購置三處房產,還有了自己的別墅。

  而另一名更年輕的油畫家,今年就買了兩輛總價值600余萬元的豪華賓利轎車。

  天價形成的市場魔棒,使得貧困了很久的油畫家們,再也不能安靜地創作了。他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地在市場上尋找突破口,形成一支依附于資本市場的當代藝術產業大軍。

  記者在北京國際畫廊博覽會上碰到了來自武漢的青年畫家陳波。陳波坦言,"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畫能賺這么多的錢,當初的想法是只要能維持生活就可以了。"據介紹,現在,就連剛剛畢業的美院學生,一張油畫也要喊價5萬或者更多,而在十幾年前,一張油畫能賣到1萬元,都是貴的了。

  陳波說,藝術家不應該是暴發戶。就我個人而言,我就覺得自己有點急,而畫畫,需要一個過程,有些東西需要積累和沉淀。因此,市場垮下來更好,這樣會讓我們靜下心來畫畫,讓真正的行家和知音來收藏我們的畫。

  只是少數人的奢侈品

  一些油畫家認為,當代油畫的天價,雖然帶有利益成分,但也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那就是現在,我國大師級畫家終于可以與當今活著的國際大師平等對話了,至少在作品價格上,與這些國際大師基本持平。

  正因為這種價格的拉升,徐悲鴻等老藝術家的作品價格也被推上一個高度。早些年,徐悲鴻的油畫僅相當國外二流畫家價格的一個零頭,如今這個狀況已不存在了。"當代油畫就像概念車,就像高檔時裝一樣,它是一種奢侈品,注定只能由少數人來收藏。"一位畫家說。

  北京環碧堂畫廊經理劉正花認為,油畫也有高端和低端之分:那些已寫入美術史的作品,當然只能由專業美術機構或小眾來收藏;而另外一些沒有經過美術館或展覽的作品,比如價格一二十萬元的作品,中資階級是可以收藏的。但收藏的作品一定要是原創,這樣才能與行畫區別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