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色調1(論色調在影視制作中的)
油畫離不開油色,但用油色畫的并不全是油畫。油畫離不開素描,但油畫不等于用顏色畫素描。五百年來的油畫歷史,展現出它在色彩上的基本特點和規律--條件色的規律。離開了它,也就離開了傳統油畫色彩技巧的精華和特征。
條件色的運用,晚于裝飾色彩的運用。但條件色規律的發現和發展,并不意味裝飾色彩規律的衰落和死亡,而是藝術色彩技巧的豐富與發展,百花園里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
繪畫性,即寫生色彩的生動性,非掌握條件色的規律不能獲得。而條件色規律的第一個關鍵問題是色調問題。
在生活中,在藝術中,色調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都是與"形"結合在一起的。但它卻有其獨立的自身規律。
在生活中,色調無處不存在,它籠罩一切。在藝術品中,對欣賞者來說,它是藝術品的主要色彩傾向;對創作者來說,它是藝術品的統帥和指揮。豐富的局部冷暖色彩,如果沒有色調的統帥和指揮,就失去了整體色彩的統一性;就必然"花"、"亂",不和諧;就沒有統一的氣氛、情調;就難以達到以色傳神,以色抒情,以色寫意的作用。色調在大自然中,色調是色光的產兒。物象呈現的色調,反映了光源色的特點。不同的色光產生不同的色調。莫奈的幾張不同的《盧昂大教堂》正顯示出因光照的色相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色調。教堂亮面的色調依陽光色的變化而變化,暗面隨天光色與環境色的變化而變化。早晨陽光偏暖黃,天光偏蘭紫,照射在淺灰色的教堂上,教堂的亮面色調便隨陽光而近暖黃,暗面隨天光而近蘭紫。近午陽光偏白微暖,天光偏蘭,教堂的亮面與暗面亦隨之而變。黃昏教堂處于逆光之中的影子里,見不到陽光照射的一面,整個教堂受天光影響而偏冷,佇立在充滿暖光的天幕之中。
光源色冷暖傾向明確者,色調服從光源色。光源色傾向微弱或近于無色者(白色),物象本身的色相便成為色調的主宰。如馬奈的《吹笛少年》,光色傾向微弱。畫中物象本身色相組成了以暖色為主的微暖色調。
色調是客觀存在,但不是人人都認識到它的存在。一般人看物象多注意于每個物體本身的色相,而且善于摒除光色、環境色的影響,識別出物體在白光下所呈現的色相--即固有色。這種觀察方法稱"固有色觀察方法"。杜甫的詩句中有這樣的描寫:"兩個黃鸝啼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其中的黃鸝、翠柳、白鷺、青天都是固有色。我國幾千年來對固有色及其規律的研究是非常完備的。油畫需要用"條件色的觀察方法"。只有運用這種觀察方法觀察物象,才能看到物象的條件色,也才能發現色調。在李白的《秋浦歌十六首》中,第十四首是歌頌冶煉工人的。詩中寫道:
爐火照天地,紅墾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煙,原是墨灰色。這里因爐火紅光照射而呈紫色。冶煉工人也因照成紅色而被李白稱為"赧郎"。這首詩描寫的景物已不只是固有色,而是有條件色了。詩中還展示出了兩種色調:一是作為主體的"赧郎"與爐火的暖色調部分;一是作為陪襯的冷色調的"月夜"和"寒川"。比較李白和杜甫的這兩首詩對于色彩的描寫:李白的詩,正如郭老所說"好像是近代的一幅油畫";而杜甫的詩就很像一幅重彩國畫。從李白的這首詩來看,早在一千多年前對條件色已經有所發現了。可惜沒有將其規律總結下來并運用到繪畫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