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價值的不定性

“一紙千金”和“一張廢紙”僅一步之遙
  1995年,在杭州的一場書畫拍賣會上,發生了一件讓媒體廣泛關注的事件。一幅張大千的《仿石溪山水圖》拍出了110萬元人民幣的高價。但拍賣剛結束,就爆出此畫為贗品的消息,令買方無法接受。于是他拜訪了在畫上題跋的兩位著名鑒定家謝稚柳和徐邦達進行查證,結果出乎意料。

  徐邦達展開畫軸一看,便認出畫上的題跋是他的真跡,但畫本身無論是筆鋒還是設色都與真跡相去甚遠。原來徐老4年前曾經鑒定過張大千《仿石溪山水圖》的真跡,并有題跋。現在這幅贗品上的題跋,正是從那幅真畫上“移花接木”拼湊上去的。

  但謝稚柳卻認定此畫就是張大千的真跡。謝老也記得三四年前,曾有人拿來這幅畫請他鑒定,當時畫的左下方,在畫芯之外已有人做過鑒定評語。如今這幅畫,無論是畫、印、題款,都明白無誤地確定是張大千上世紀40年代的作品。

  徐邦達是吳湖帆的入室高足,被尊稱為“國眼”,長期供職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而謝稚柳也是現代著名書畫大家和鑒定家,早年還與張大千交往甚密,曾與張大千一起去敦煌搞過研究。這兩位大師作出截然相反的結論,使得買賣雙方爭執不休,而此畫究竟是真是假直到今天都沒有一個定論。

  與普通的贗品不同,假畫在收藏領域始終是個有意思的話題。在大家為張大千這幅畫是真是假爭紅了脖子的時候,有多少人想到,張大千本身也是畫假畫出身?他仿的石濤,又曾騙過多少鑒定大師的眼睛?“書畫有時候就是這么好玩,沒有真假,也沒意思了。”收藏書畫十幾年的葉金榮律師感嘆道。

  然而對于投資者來說,贗品卻是書畫領域最大的“頑癥”。一百萬元的名畫和一張廢紙之間這一步之遙,曾讓多少人捶胸頓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