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江南山水畫派作畫特點

一千余年前,五代十國之一的南唐王朝,擁有大片的御用茶場和園林,掌管園場的竟是一位飲譽當時的畫家——董源。他官至北苑副使,字叔達,鐘陵(今江西南昌)人。世稱“董北苑”,他生于唐朝末年。一說是南唐中主李璟遷都南昌時,董源受到朝廷的賞識,隨著政治地位的升遷,使他的繪畫藝術有了一個施展于朝的良機。他的山水畫藝術曾得到李璟的垂青。保大五年(947),元日大雪,李璟召集群臣登樓擺宴、賦詩。董源和當時的肖像畫家高沖古、仕女畫家周文矩、界畫家朱澄和花鳥畫家徐崇嗣等合繪紀實性大作《賞雪圖》,畫中的雪竹寒林由董源主繪。此后,有關史籍皆沒有載錄董源在南唐末年的活動,極可能逝于南唐末年,享年約七十歲左右。
不知是江南層層丘陵上碧綠茂盛的茶樹和水氣迷蒙的煙云滋養了這位山水畫家,還是他發現了這獨秀于江南的質樸之美。但可以確信,用水墨專寫江南真山的董源開創了被今人稱之為“江南水墨山水畫派”(北宋米芾呼之為“江南畫”)。可見在董源擅長的諸多畫科中,山水畫是他最富成就的畫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董源活動的地區正是六朝萌發山水畫的故地。在東晉顧愷之的時代,山水僅僅是依附于人物畫的配景,而且缺乏與人物正確的比例關系和遠近層次。至南朝宋時,宗炳的山水畫開始具備了獨特的審美內容和美感享受,脫離了人物畫,自成一科。
隋、唐兩朝順沿著六朝山水畫的發展,使這個時期山水畫的散點透視日臻成熟,在色彩上,將濫觴于六朝的大、小青綠和金碧山水的施色藝術達到完善。盛唐至唐末,畫家們不滿足于已有的山水畫表現語言,力求開拓新的藝術語言——水墨。杰出的工匠大師吳道子以墨筆揮寫出疏體山水。詩人王維以“水墨渲淡”表現出“畫中有詩”的輞川山水,開始出現了破墨山水。隨后,涌現了畢宏、張璪、鄭虔,至王默,創制出潑墨山水,逐步形成了水墨山水的藝術語言,確立了注重發展個性的趨向。這些大師的水墨佳作無一件存世,今可在唐代的壁畫上看到民間匠師的水墨畫風,足見這在唐代已形成了一定的時尚。
當水墨山水尚處于探索階段時,李唐政權在天祐四年(907)消亡,中國再度陷入分裂狀態。這在客觀上使唐人未盡的水墨山水畫事業,在五代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封建統治政權的武裝割據強化了水墨山水畫的地區性特點,并帶有地質構造上的不同特性。
繼承唐代的五代水墨山水畫,按北、南兩路分道揚鑣,形成了山水畫史上的兩大畫派。在北方,有由唐末入后梁的山水畫家荊浩。董源開辟的江南水墨山水畫派是與荊浩對峙的兩大流派之一。這是以地域劃分的畫派,也是畫史上最早的山水畫流派,標志著山水畫在藝術上的進一步成熟。
董源能作為江南水墨山水畫派的宗主,除了前人的藝術積累、地理條件等因素外,南唐的政治、文化環境,也促成了他的繪畫藝術的發展。與政權更迭頻繁的北方梁、唐、晉、漢、周五代相比,南唐的社會政治環境要穩定得多,南朝于江南奠定的文化基礎在南唐發揮出一定的作用。保大年間(943—947)初,李璟在宮中設立了翰林圖畫院,簡稱畫院,直接為完成朝廷的命意而作畫。董源常奉旨與畫院畫家們合作。當時享有盛名的畫院畫家有王齊翰、衛賢、周文矩、顧閎中、趙幹等,他們都長于或兼擅山水畫。如王齊翰的《勘書圖》軸(一作《挑耳圖》,南京大學歷史系藏)和周文矩的《重屏會棋圖》軸(宋摹,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等人物畫中繪有山水。衛賢的《高士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和趙樸的《江行初雪圖》卷(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更是兩幀有人物活動的山水畫。他們的山水畫風雖各有小異,但總體風格基本一致,皆以細筆為工,用墨為主,山石陡峭,多有北方的地:貌特征,尚未表現出江南地區獨特的風貌。只有畫院外的董源不拘陳格,自成一體。遺憾的是,他的畫風未能主宰畫院內的山水畫壇,卻在院外的道釋畫家中贏得了追崇者,如釋巨然和劉道士等。
董源在北宋中、后期,首次受到沈括、米芾、蘇軾等文人的推崇。他們深為董源真率瀟灑的筆致所折服。
董源之所以在這個時期受到文人們的青睞,是因為這些文人畫的開宗立派者推崇自然、放達和瀟散的審美趣味,而董源山水畫的藝術內涵正在于此。
董源一生作畫極其勤奮,僅北宋的《宣和畫譜》就著錄了內府度藏的他的七十八件名作,今鮮有存世者。觀其圖名,可知董源喜畫夏山和雪景寒林,人物活動如漁舟、隱士、牧牛、漁歸、蕩槳等都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密切聯系。
五代畫家作畫,和前人一樣,一般不落名款,董源也不例外。今作為董源的山水畫有十幅左右,其依據主要是后世可靠的題跋論證和收藏印、畫史著錄等,雖不能都確定為是董源的真跡,有些可能是后人仿作,但可以確信,這些都屬于富有董源畫風特色的山水佳作,具有頗高的藝術價值。
古往今來,大凡山水畫的開派畫家都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諸如皴法、造型、構圖和意境等。董源在這幾方面均有前無古人、后啟來者的新創,茲細述如下:
(一)皴法。在山水畫史上,凡有巨變,多由皴法所致。皴法是一種用筆墨的方法,專用于描繪山、石的脈絡和質感,也以此表現近樹主干的皮紋和質地。盛唐王維“始用渲淡,一變構斫之法”。唐代山水自此開始,出現皴法。這些山水畫家主要集中在關陜一帶,他們的山石線條以方硬工穩為主,完全取決于對當地地貌的感受。這在傳為唐代的山水卷軸畫和墓室壁畫中的配景可略見一斑。北方的山水畫風一直吹拂到五代南唐,因此,南唐翰林圖畫院的山水畫風與北方沒有大大的差異。董源由于掌理皇家林苑,對江南的土質丘陵有著切身的審美感受。他用松散舒展的線條鋪展了江南丘陵綿延不斷的起伏之態,反映了土質山疏松平緩的地貌特征,意向平和沉靜。因這種線條隨意性極強,長短參差不齊,輕松自然,猶如披麻(散開的植物麻),故以此名。披麻皴長短參差不齊,長者即長披麻,短者為短披麻。董源在皴法上的創新不知啟迪了后世多少江南的山水畫家。
(二)造型。董源的山石造型不作峭拔險峰,多作平巒緩坡。坡上高木成林,坡下溪流成河,漁者、渡客等星星點點,饒有生機。遠景的山巒頂上聚集著成片的礬頭,即壘疊的巨石,形同礬石的結晶體,一簇簇的苦點區分出各個礬頭的外形,平列展開于畫面上。
(三)構圖。以平視為主,略帶俯視,景深較大,多取橫向的全景式布局。現存與董源畫風相關的古畫多屬長卷。
(四)植被。董源筆下的植被是構成其密體山水的基本要素,得自江南實地實景。北方由于氣候干燥和山脈多石,浮土上的林木與裸露的巖石形成鮮明的對比,而江南空氣濕潤、雨量充沛,草木極易覆蓋在以土質為主的群山之表。
(五)意境。董源的山水畫意境注重鄉野間的生活氣息,饒有情趣,與李思訓講求展示道家仙境的山水畫迥然不同。
董源山水畫法有兩類,“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可見他既能作水墨意筆,又長于青綠山水。今在傳為董源的畫跡中可略見他的小青綠手法,如《龍宿郊民圖》軸。
董源才藝廣博,還兼工人物、龍水、牛虎等畫科,當時有不少權貴之家請董源繪龍水屏風,享譽頗久。可惜他在這些畫科方面的造詣已無畫跡可尋,我們只能把焦點聚集在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畫上。
今傳為董源山水畫佳作者近十幅,其鑒定結論多出自明人。對這幾件山水畫進行綜合比較后,可分為三個層次:(1)《瀟湘圖》卷、《夏景山口待渡圖》卷和《夏山圖》卷的造型程式、表現手法頗為相近,與畫史中記載的董源山水畫風完全一致,且流傳有緒,代表了董源山水畫的藝術特征。(2)《龍宿郊民圖》軸、《秋山行旅圖》軸、《溪山行旅圖》軸及《寒林重汀圖》軸是接近董源山水畫風的精品,可資探討董源畫法的豐富性。(3)《溪岸圖》軸、《洞天山堂圖》軸等等,是后世畫家仿制品中的精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董源的一些藝術手法。這類作品留存最多,有的是出于造假的目的,有的是由于后人誤鑒所致,但從側面反映了董源山水畫對后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