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山水怎樣落墨,作畫步驟是怎樣的?
揮筆作畫,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因為筆墨在宣紙上不能涂改,所以不能有半點疏忽差錯。每筆都要考慮以便解決形象問題、遠近虛實問題、情感問題。古人講“下筆便有凹凸之形”。筆的輕、重、虛、實、強、弱、濃、淡、干、濕都要恰如其分。因此必須集中精力,才有可能做好。
(1)勾線
凡能用線概括的地方,分出主次先后,用重墨勾線(相對于整體來看)盡量明確、肯定。勾線用筆不可猶豫不決,要“穩、準”地畫下去,遇有敗筆也不要怕,一直把整體畫面勾完之后,再進行調整。
(2)皴擦
皴擦要在大的線的骨架上加以補充,以進一步表現山石的脈絡、轉折以及樹干、建筑物的體面和質感,使畫面豐富起來。“皴”和“擦”是一個意思,只是筆觸大小與輕重略有差別。
(3)點染
在勾皴的基礎上進一步以不同筆法的點染加以充實,逐漸形成畫面的整體效果。染,放在最后進行。染以水分較多的筆觸去畫,不可大面積瞎涂,當留空白(即“活眼”)要留出來,不可統統堵死。點染一般需要進行多次調整,這時千萬不可急躁,要待第一遍干后再進行第二遍,否則,容易出現臟、軟、死等毛病。
(4)收拾整體
關于整幅畫的進展規律,李可染先生歸納出一個公式,叫做“從無到有”,然后“從有到無”。就是一開始畫面筆墨由無到有、由少到多地逐漸豐富起來,這時容易出現局部與局部的失調,也就是“碎”和“花”的現象。這時需要用小筆觸慢慢地(切不可急于求成,大筆涂抹)調整局部與局部的關系,使各個局部集零為整,形成一個整體。這種整體要有一集結之處——“畫眼”,猶如人的眼睛,人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起著傳神的作用。統一整體的目的完全在于突出“畫眼”的存在。
(5)著色
當墨色豐富到幾乎有色彩的感覺時(一般要墨色畫到90%以上),再考慮染顏色的問題。上色過早,容易奪墨。墨色充分后上色,較易取得“色不礙墨,墨不礙色”的錦上添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