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意之難
寫意畫藝術,世人一直存在著一種誤解,且誤解之人還不在少數,認為寫意畫尤其是大寫意畫,畫家們總是一時興之所至,隨意生發,“逸筆草草”,一揮而就,較之于工整細致且往往鮮艷清麗的工筆畫而言,無疑要“輕松愉快”得多,隨心所欲得多,因此也容易得多。尤其不知緣于何時,以寫意畫家為主體的筆會之風愈刮愈烈,畫家們為一時之興或一時之利而不夠負責任的現場表演以及由此產生的諸多的“次等品”,使人們的誤解更為加深。其實,要畫好寫意畫,實不輕松,談何容易?否則何來“廢紙三千”之說?本人研習寫意畫近30年,雖無所成,但深知個中艱辛,殊為不易!深感畫工筆畫固然一筆一勾一填一染耗時費力十分不易,然寫意畫之難,實不在于工筆之下!茲舉四難,以為佐證。
其難之一:寫意畫要入門,畫者先要對表現物象反復觀察,悉心揣摩并且通過大量的臨摹,不斷的寫生、創作,才有可能初出“成品”,歷來“重神似而輕形似”或“貴在似與不似之間”之類的理論,往往被人誤解為“粗枝大葉”甚至“粗制濫造”、草率而成。其實,一個寫意畫家為人物,為禽鳥或為山川花木造型“寫意”,往往是在長期大量觀察(包括寫生)表現對象的基礎上,達到對物象耳熟能詳、心領神會的境地,并經中國筆墨的“千錘百煉”,才能“融會貫通”,使被表現的物象形神兼備,感染人鼓舞人。像齊白石、李苦禪、黃胄等寫意畫大師,哪一個不是對表現對象觀察入微,寫生無數,才達到出神入化,以神似而“統領”形似的?此何其難也!
其難之二:由入門而漸進。寫意畫要達到較高境界,歷來崇尚“書法用筆”、“以書入畫”;“逸筆”而能“草草”成畫,草草成畫而又能呈現“逸韻”、“逸氣”,首先又須得益于書法功底或曰書法基礎。書法底子不深,基礎不厚,用筆不到位,不能筆隨心走,意到筆到,畫中的線條、墨點等構成元素必然呆滯板澀,難與“逸”字相聯。歷來有成就的寫意畫家,書法首先都是了得或十分了得,像吳昌碩,首先是書法大師,而后才成為國畫大師;又再如齊白石、李苦禪,哪一個不是把研習書法作為畢生的基礎功課?再遠些像揚州八怪中的鄭板橋、金農,還要自創書體并將其運用到繪畫實踐中去,才成正果。所以要畫好寫意畫,先得成為書法家,從一橫一豎一撇一捺開始,此又何其難也!其難之三:寫意畫要達到更高境界,除了書法,還必須有詩文歌賦以及金石篆刻等其他各個方面的更為豐富的文化藝術修養,或者說必須有更為全面的文化藝術修養,才有實現的可能。中國古典傳承文化的博大精深,竊以為寫意畫是最能直接并最精致地展示這種“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形式之一;一個寫意畫家,只有當他具有多方面的修養和積淀,用古典傳承文化的方方面面,各種各樣的“養分”來滋養自身并注入其作品當中,這樣的寫意畫作品才能達到“聲色俱佳、神彩飛揚”的大佳境界,此更何其難也!
其難之四:寫意畫要達到至高境界,除了如前所述種種條件,畫者還要成為至高或者說至為高尚之人,才有在藝術道路上通往“至高”的可能。當此時,筆者必須要胸懷祖國、胸懷民族;關愛社會、關愛萬物;淡泊名利、胸襟開闊,不以一己之憂為憂,而以他人之樂為樂,情操高尚,人品上好,所謂“大道無痕,天人合一”,精深的藝術修養與高尚的道德情操相彰顯,精湛的繪畫技藝與獨具的藝術風格相融合,至此境界,所作之畫,才能清純絕世,至酣至美,塵俗不染。然要達此境界,又更何其之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