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藝術特色
中國古代的文論和畫論首先所關注而強調的乃是藝術家主觀情懷和客觀世界的統一,南朝梁時劉勰于文心雕龍中所謂“思理為妙,神與物游”,這游字包含著交融滲透最后合而為一。
然而,藝術的創造還不僅于此,中國畫家進一步強調在物我一如的過程中,“我”的重要性,東晉顧愷之提出“遷想妙得”的精論,意指“遷想”這種主觀活動,乃是一種關系到藝術作品成敗的移情作用。無“遷想”則無“妙得”,妙得是至美盡善的追求,沒有這種追求是談不上藝術創造的。“緣物寄情”乃是心物交感和遷想妙得的最后結果。 中國畫是即興神馳的產物,它近乎中國的漢詩中國畫家的興奮如兔起鶻落,稍縱即逝,不能技續苦役般的描畫之中。 中國畫的線有獨立審美價值。線的審美標準,在兩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已入高雅之境。線可以說是筆的別稱。中國畫的線乃是天生玉質不假脂粉的美人,墨與筆是從主關系,而墨分五色說明墨的黑色包容了絢麗的自然。這種特有的認識,使中國畫一直以水墨為大廈之棟梁。
中國藝術的特點可歸納為兩點:
1. 深入全面地認識生活
2,大膽的高度的意匠加工。
古代畫家通過反復觀察,認識自然,達到“全馬在胸”的程度,才能畫出很好的作品?;B畫家講“成竹在胸”,山水畫家講“胸有丘壑”“胸羅萬象”。傳說從前有一位皇帝請人畫馬,畫家說最少三年,皇帝不畫,畫家說最少二年,也不畫。畫家說至少一年,不能再少了,皇帝答應了,到年終時親自到那里去看。畫家當場畫出一匹馬。皇帝很生氣,認為是欺君,畫家把皇帝領到了另一間屋里,只見滿屋子都是他畫的馬。 荊浩在太行山畫松“凡數萬本,方如其真”,“真”就是自然的規律,了解了自然規律才能創造。“神”就是全面地認識事物。 不斷觀察,不斷描寫,到“全馬在胸”藝術家的負擔就輕了。對于形象還不熟悉負擔社會很重,精力還需要全放在觀察其自然形態上,便無法注意并表達出其“神”。中國畫要求最高的境界是“化境”,一個真正的藝術家生活,技術全都解決了,爛熟于胸,他才能用全部的精力去表達感情。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原料和起點。生活是藝術的母親土地。但生活不等于藝術。生活象礦石,藝術象鋼,生活不經加工無論如何不能成為藝術,加工要千錘百煉。 藝術家表現生活是千方百計的,中國畫的藝術加工手段習稱“意匠”,杜甫講“意匠慘淡經營中”,齊白石有一方圖章,“老齊手段”手段即是加工辦法。 意匠高的人們稱作“匠心獨運匠”字是很好的字。 意匠的第一方面是“剪裁”,平均對待是不好的,一個人想找一點不差的再現自然,一生也不會畫完一棵樹。自然主義是被動的,現實主義是主動的,中國畫敢于大膽剪裁,不重要的干脆不要,甚至減裁到“0”。
“計白當黑”,中國傳統藝術對黑白極其重視。 空白是為了“多”,為了“夠”,為了滿足,空白才能給人以無盡的感覺,才含蓄,才能使觀者以想象力去豐富它,“此時無場勝有聲”,節奏一停意味無窮。 剪裁與取材有關,中國一般是挑選最精粹的部分。 中國藝術一是講含蓄,二是講夸張。含蓄才有力量,回味無窮,富于想象,夸張是對象真實,鮮明,有力的表現,“白發三千丈”“愁腸萬斷”“牙根咬碎”“怒發沖冠”“望穿秋水”夸張使人滿足,都包含很大的真實性,表現了詩人的感情,夸張是人的感情強烈的表現。離天三尺三,黃河之水天上來??鋸埵窃鲪鄣谋憩F,夸張是藝術的根。夸張是深刻認識對象的結果,藝術不是什么都畫,去掉不必要的,狠狠表現你所需要的,這里便包含著剪裁與夸張。 做個好畫家不易,一是要組織加工,構圖是中國畫的一個很大的特點,不受時空限制,中國畫的天地是很大的,它不只包括視覺,也包括知覺,應包括所見,所知,所想。 意匠主要是剪裁,夸張,組織,也應該包括筆墨。所知是現在所見與過去所見的總和,“搜盡奇峰打草稿”正是這個意思。所知之中包括間接經驗,包括傳統,前人的經驗。所想是直接認識間認識的推移。毛主席的《沁園春》描寫的雪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所知,所見,所想都有了,包括了他已往的經驗。 中國藝術注重“含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氣魄很大,什么都看到了,好象宇宙,歷史,全部都在他的眼下。 在藝術觀念上,中國藝術偏向于“寫意”“傳神”,而西方藝術偏重于“造型”,“寫生”。
中國藝術家認為藝術是生命的反映,從主觀上要反映出畫家的意,從客觀上要表現物象的神,這便是中國的“傳神論”和“寫意論”,如顧愷之的“傳神論”,南齊謝赫的“氣韻生動”張彥遠的“意存筆先生,畫盡意在”等等。古人講“緣物寄情”表現風景,花鳥,不是簡單的再現,而重要的是描寫人的感情。中國的花鳥畫與外國的花鳥畫不同,外國的好象是標本死的沒有生命,沒有人的感情。 中國人畫畫到一定境界之時思想飛翔,達到了精神上的自由狀態,傳統已經看遍了,自然也都看遍了,畫畫的時候什么都不用看,白紙對青天,胸中丘壑,筆底煙霞。 中國藝術家喜歡戶外觀賞“目識心記”做到“爛熟于心”然后“一揮而就”主張“以形寫神”,“不似之似”“得意忘象”“意過于形”“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在造型方式上,中國畫強調線條,強調裝飾味道。中國畫家力主“書畫相通”講究“以書入畫”注重線條的粗細,剛柔,斷續,輕重等變化。 在色彩運用上,中國畫主張隨類賦彩,不要求描寫具體,物象的絕對真實,也不注意物象在時間中光線的變化,有意加大了色彩與客觀現實的距離。有時以墨代色,出現了只用水墨的“水墨畫”。
在構圖安排上,中國藝術要求“造境”主張“意主形從”天人合一,物我兩化,物我兩忘,神與物游,物為我用??梢杂贸叻埍憩F萬里江河,也可以畫萬仞高山,可以畫全景,也可以畫邊角小景,可以畫全樹,也可畫折枝,隨意取舍,極其自由。中國畫講究“計白當黑”,講究藝術的空間,講究“無畫處皆成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