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畫的當代語境

形式語言是一種內省式的體驗方式,是一個觸及精神視角的東西。它的推進程度是體現精神的疏離程度。我們往往陷于在語言層面上的危機意識,實質上是一種畫家主體精神的危機。只有源于精神的探索,語言才能具有持續的內驅力。技術經驗在與其所體現的生命情節相吻合時,即上升為一種藝術語言。語言的發展是以精神的探求為目標,同樣,精神的探索又是以語言的推進為前提。

風格上的形式趣味的差異,其根本點則是畫家精神出發點上的差異。圖式僅是畫者的內心敏感的情緒在畫面上“游蕩”而殘留下來的痕跡而已,它由畫者的內心性格所指然,作為一種生命符號和隱秘的心理意向而存在,創造精神圖像是藝術的終極目的。

用精神的眼睛來感驗現實社會的生存空間,體驗生命存在深層里遭遇的真實,把留在記憶層面上的生活話語轉換出來。通過對自我價值的認可來重新看待存在的能指傾向。

關注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神秘的離合關系,捕捉生命中偶然呈現的詩意瞬間,透過視覺的表層,以一種詩化的距離來敘述想象與現實相凝聚的意象世界,一個變異了的真實和現代文明中人的種種復雜心態。當觀者站在圖像的背后,心靈將與之交往,它使我們與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保持距離,而重新喚起人們對自身生存問題的關注。對生存的自省與對現實的審度,使水墨畫進入“人”的生存空間。精神層面上的展示水墨畫進入了當代的文化語境。

傳統樣式的規范性標準,只不過是前人根據特定審美追求對水墨畫媒材性能的一種認識結果。在信息時代的今天,這種標準賴以生存的文化情境已經消失,已無法尋找到農業文明氛圍中所形成的式樣背景。傳統筆墨在當下語境中的失語狀態,內在精神的蒼白便不可避免地顯露出來,其語言已難以表現現代人的內心世界。所以,在文化變革的時期,我們在以敏銳的目光關注現實情境的同時,同樣須以當下的精神價值取向來思考傳統的文化。以新的藝術觀念重新審認傳統。用個人方式抽離水墨語言固有的觀念和式樣。強調主體的認識,個人經驗、直覺、潛意識及心理幻覺的表達,在全部藝術視覺歷史的基礎上,解散由媒才構成的穩定結構,強化筆墨自身的精神深度,強調心靈表達的直接性,發揮想象的自由,將傳統語匯轉化為在現代繪畫中的作用,確立新的文化規范。突破和超越傳統水墨語言所負載的價值取向,為水墨語言確立新的“能指”——圖像結構支配并體現圖像生命的符號。這種變異更能使水墨畫的格局拓展有著多種的可能性。

藝術史是一部表現人類精神演變的歷史,同時又是一部關于視覺方式的歷史。

對于現實,我們常常會顯得無所適從,唯能聊以自慰的是,我們還有著一雙精神的眼睛。我們仍能以繪畫的方式延續著對某種理想的堅持。